1/4適婚女性找不到對象<br>輪流轉港男變矜貴

1/4適婚女性找不到對象
輪流轉港男變矜貴

【本報訊】本港女多男少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數字顯示,香港的男、女性的比例正不斷下降,至二○三一年,每一千名女性只有七百七十一名男性。若以二十歲至四十歲的適婚年齡計算,女性與男性的比例更下降至一千對七百三十二,平均每四名適婚女性,便有一個找不到結婚對象。有婚姻介紹所負責人表示,近數年要求協助求偶的人士以女性為多,而男性單身一族有「吊高嚟賣」的趨勢。 記者:鄭豐俊、梁洵瑜

統計處昨日公布的數字顯示,二○○一年本港人口達六百七十二萬人,至二○三一年將上升至八百七十二萬,平均每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九。

九年前起情況逆轉
去年本港的人口性別比率(男性數目與每千名女性的比例)為九百五十六,但至二○三一年,有關比率將跌至七百七十一。若扣除外籍家庭傭工,比率則由去年的一千零二十一,跌至二○三一年的八百三十六。
幸福婚姻服務有限公司東主蕭笑雯表示,她經營了婚姻介紹所二十九年,求偶者由八、九年前起,由男士為主變為女士居多,現時每十名客人中,七人為女性。
蕭笑雯稱,男少女多情況愈趨嚴重,單身男士求偶的要求亦愈來愈挑剔,「佢哋一定要揀後生嘅,二十六、七歲就最好,一定唔好超過三十」。甚至有些較年長,達四、五十歲男士也要求找個年輕、身材好的女朋友。相反一些年齡不過三十多歲的女性,有車有樓,卻不易成功覓得伴侶。

女士擇偶降低條件
專為專業及文職人士尋找對象的慧研雅仕軒的負責人鄒小平表示,該公司的會員亦以女性為主,平均三名女性才有一名尋求對象的男性,女性的確較難找到對象,雖然不少女士仍堅持男士要有一定學歷及穩定的經濟能力,但年齡及職位是否一定要高於自己,已變成較其次的考慮。
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指出,如每個年齡組別均為女性多於男性,會加劇單身主義情況。但本港與珠江三角洲密切發展,相信未來三十年,本港市民與國內的溝通會更頻繁,男女選擇對象不限於本港,而國內情況正好與本港相反,屬男多女少。
統計處處長何永煊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從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在較低的年齡組別中,男性數目稍微較女性多,反映男性的出生數目較女性為多。由於愈來愈多本港男性返回內地找尋結婚對象,港人內地妻子亦會透過單程證政策來港定居,所以在中年人口組別,女性數目比男性多。
至於在高齡組別,由於女性平均預期壽命比男性長,女性人數自然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