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民望持續下跌,政務司司長曾蔭權的民望卻見上升。學者指出,曾蔭權與梁錦松在削減公務員薪酬的問題上,取態完全不同,象徵「公務員建制派」與「外來部長派」的矛盾,隨着問責制展開,兩方的嫌隙將會日漸加深。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蔡子強昨日回應時指出,今年以來,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對調整公務員薪酬問題的公開言論,重點都在於強調按現行機制辦事,曾蔭權更往往以其十八萬公務員之首的身份,言論予人有捍衞公務員制度的感覺。反觀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言論則明顯重心不同,例如多強調公務員的生產力等。
他表示:「曾蔭權同王永平都係公務員出身,相信按規章辦事嗰套。」來自商界的梁錦松卻沒有經過公務員生涯的歷程,不會有相同的共識,反而會傾向商界意見,認為公務員薪酬過高,薪酬機制有問題。
蔡子強相信,在目前的政府高層中,梁錦松仍是少數派,特首董建華雖較接近梁錦松的思維,但以其「和稀泥」的性格,會顧全公務員系統的意見,估計最終會按現行機制調薪。
對於特區政府將推行高官問責制,蔡子強分析,西方的部長制,內閣成員來自同一政黨,但本港特區的問責官員可能來自「五湖四海」,合作可能有問題。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助理教授馬嶽也認為,政府過往在調薪問題上,會跟公務員工會有商有量,梁錦松卻堅持要「手起刀落」,與公務員過去數十年的思維方式有相距,將來實施問責制後,這個距離會愈來愈大。
另外,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顯示,在失業率不斷攀升及公務員大幅減薪陰影下,梁錦松民望持續下跌。上月中最新調查顯示,梁錦松最新市民評分為六十一點六分,比三月份下跌一點七分;但曾蔭權卻上升一點五分,取得六十六分;而特首董建華評分為五十四點一分,沒明顯改變。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