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與政策的矛盾

天使與政策的矛盾

香港政策透視副主席 陳綺媚

民間社會福利機構發起「生命天使」計劃,以回應社會近日的負面氣氛和倡導珍愛生命的訊息,明星、官員也紛紛出面大力推動,這雖然是發起機構所期望的,但這樣「忽然」席捲全城的「官民共鳴」效應,卻是機構始料不及的。「生命天使」到現在所引起的社會哄動和迴響,實在是頗為獨特的現象,需要細意分析;而計劃所期望帶出的社會關懷訊息,也值得我們一再反省。
根據計劃的介紹,「生命天使」的意思是化成「守護使者,在燦爛的光中,身穿白衣,隱隱然出現,將一些重要的訊息及關懷,帶給每一位有需要的人。」並針對近期社會之逆境氣氛,扮演「守護、分享、關懷、送暖、傳遞積極生活態度的角色,達到抗衡消極意念的目標。」可是,當政府高官紛紛挺身加入推動這個由民間發起,帶有社會關懷、彼此扶持、守望相助訊息的行動,不啻是一種對社會關懷的反諷。
社會關懷從來都不能單憑個人意願和能力而促成並延續的。西方社會特別是英國對於社會關懷的討論,都離不開政府角色,以及民間與政府間的互動。這些互動是指政府透過施政,實踐對人民的關懷,而民間(包括志願團體和個人)也透過對政府社會政策的協力,逐步建立和呈現一種社會關懷和社會關係。「生命天使」所期望倡導的,是一種人道的關懷,希望透過志願人員組成的愛心網絡,宣揚積極的人生觀,讓消極的朋友仍然感到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和支持的可貴。但環顧政府過去透過社會政策所表達和建構的社會價值與人際關係,則令人感到其間的雙重標準。

政策彰顯疏離價值
如果政府希望透過鼓勵市民加入「生命天使」行動,令大眾相信人與人之間存在關懷;卻又不斷制訂和執行一連串造成或彰顯社會疏離與冷漠的政策,這無疑是說一套、做一套。當大眾每天經歷着失業、貧富懸殊愈發嚴重、收入不斷下降、社會嚴重分化;而民間企圖去喚醒群眾反抗冷漠,打破自私和貢獻關懷的同時,政府透過社會政策告訴我們的卻是袖手旁觀:失業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貧者是自招、家庭團聚並非理所當然、貢獻畢生的老人所獲得的丁點「生果金」需要入息審查、綜援申請者會常常濫用所以必須群起舉報、市民須獨自承擔社會風險、「自己顧自己」和「自力更生」才是人類最高情操、社會共濟仍然要民間「自己搞掂」……政策建構的,是一種冷漠、自私、人與人之間愈發疏離的價值,而對特權階層和財團的明顯偏袒則是理所當然。這樣,到底市民還能如何相信人間有情?社會又如何真正打破冰冷、互相關懷?人與人之間如何才能夠有充足的心靈空間寬容相待?
當陷於水深火熱的朋友正期望「生命天使」顯現人間的時候,誰會去守護這些每天掙扎於雙重標準的志願守護者?當「守護天使」劇集播放完後,又如何能延續觀眾對關懷和守護身邊人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