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世界盃成功舉辦後,國際足協每四年一屆的世界盛會經已落實,第二屆(1934年)及第三屆(1938年)分別在歐洲的意大利和法國舉行,意大利亦兩度奪冠;可是由於這兩屆賽事均未受到南美洲國家的認同,包括在賽制及主辦方面,加上當時歐洲戰雲密布,球員的安全未能得到保證,因此都拒絕參賽,使賽事也失色不少。
二次大戰使這項足球壇盛事停頓了十二年,直到戰後的全體會議上將第四屆(1950年)主辦權交予唯一申辦的巴西,而巴西亦答允興建一個可容納二十萬觀眾的球場來舉辦這屆世界盃;並由於以往的賽事均採取淘汰制而引起南美洲國家不滿,事實上也對遠道而來參賽的隊伍不太公道,所以巴西為滿足各支參賽隊伍,首次改為分組循環賽,連次階段也一樣採用循環制,以最高分數者為冠軍。
更可喜的是英倫三島的四個地區,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以及北愛爾蘭,自一九二九年退出後,重返這個世界大家庭和參加這個國際盛會,並組成了由這幾個會員加上國際足協其他四名會員代表的國際足球局(IFAB),來釐定及改善比賽規則(即球例),結果在這屆世盃首次代表亞洲獲得出線資格的印度被拒絕參賽,原因是印度堅持要赤腳上陣,而球例定明球員必須穿着球鞋的。
英格蘭是首次出席,並渴望能奪得錦標而歸,盡遣其職業精英隊員參賽,結果爆出世界盃賽最大的冷門,以○比一敗給寂寂無聞且以業餘球員組成的美國隊而要提早回國;最後的比賽由主辦國巴西對烏拉圭,巴西在十七萬四千擁躉吶喊助威下,以一比二飲恨,並斷送了奪取以國際足協會長命名的雷米金盃,而烏拉圭則重奪失去兩屆的世界盃,盡興而返。
重溫過二次大戰前的世界盃後,相信讀者對這項舉世關注的球壇盛事有相當認識,而踏入五、六十年世界足運可謂風起雲湧,巴西、荷蘭、西德、英格蘭及阿根廷諸國,人才輩出,相繼成為世界足球強國,更各有風光時期。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足球在戰術上有很明顯的變化,球迷可曾記得盛極一時的「四二四」及「WM」戰術,但隨着球隊踢法上不斷改變,有些戰術已成為歷史,在決賽周前,我將以專業角度略談近代足球戰術的演變,當中更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敬請留意。
出生日期:30/10/49(52歲)
曾效力球會:流浪及加山
位置:右中場
代表港隊次數:96次
現職:亞洲足協及國際足協教練導師
另外,「郭家明信箱」現已開放,歡迎球迷傳電郵與郭指導分享世界盃球人球事,電郵地址為
本欄逢星期一、三、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