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閱報,讀到微軟香港總經理撰寫的文章,力數Linux的不是,不適用於商業機構。理由大致如下:Linux編寫員「群龍無首」,毫無組織;硬件兼容不足;不同版本互不支援;並非建基於可靠的企業平台上。
微軟與Linux各為其主,微軟總經理寫出上述文章並不為奇。事實上,Linux硬件兼容不足、不同版本互不支援,也的確是事實。至於Linux並非可靠的企業平台,此語似乎站不住腳,Apache伺服器的普及,比微軟的NT有過之而無不及,證明Linux實可應用在企業之上。不過,由於微軟已經進入市場多年,各大中小型企業皆普及使用微軟軟件,加上Linux在硬件支援和應用軟件皆與微軟有所距離,Linux要打入市場,殊非容易卻是不爭的事實。
筆者比較關注的,反而是酷客「群龍無首」沒有組織的指控。究竟所謂一盤散沙是否不濟事呢?為何來自五湖四海、毫無組織,並且以無償方式為群體編寫程序的一班酷客,製造出來的成品可以挑戰軟件業老大哥微軟呢?
記得去年年中,筆者寫了《我們要向酷客學習》一文,呼應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月報《IEEESpectrum》的一篇短文《LearningfromHackers》。兩篇文章皆指出,從事資訊科技和需要創新意念行業的人士,不但要學習酷客解決問題的進取精神,更要學習非由上而下的科層組織的運作模式,從而刺激創新精神。
酷客的理論早獲學術界認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學者PekkaHimanen的著作《TheHackerEthic,andtheSpiritoftheInformationSociety(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已將酷客的所謂無組織運作,理解為資訊世紀的新時代精神,並且與科技創新意念的生產過程拉上關係。該書的中文版已告出版,並在香港數間樓上書店有售。
科技創新的動力,多少來自人類對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熱情,有時這股熱情比金錢誘因來得更大,酷客和Linux的出現,正由於此。
換言之,假如眾員工處身於龐大的機構,囿於由上而下的運作時,創新意念和解決問題的熱情也會被扼殺;給予員工非金錢回報的滿足感,以及跨科層作決定的自由度,對企業的回報可能會出乎意料之外。可惜的是,香港眾巨型企業皆以家族生意居多,高層以世襲和中央集權為主,要在企業內形成創新氣氛甚為艱難。
香港要搞活創新科技,第一步可能便是要打破這種局限,想法子連結資訊科技界內具創新力量的腦袋,在互相刺激下發展出新的意念;再由企業家接棒,將之開發成為商業成品。創新科技署署長和顧問們,大可考慮筆者的建議。
註:上周筆者《交數部長成績與薪酬掛鈎》文中尾二段提及「……現時香港已經有半數政府機構的高層,採用本港的行業經濟增長數字作為target……」,實為「半政府機構」之誤,多植了一個「數」字,特此更正。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