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初,只有很少國際資金流入美國。當時,國際投資者極之看好亞洲,資金如潮湧進亞洲區,使到區內經濟一片榮景,股市炒得熱火燎天。不過,各位不妨看看下圖,這種資金流向由90年代末期開始逆轉。
外國人都被美國的宣傳機器洗腦。格林斯潘、CNN、CNBC等不斷地說美國公司盈利增長比人強,其他國家的企業望塵莫及,國際投資者信以為真,於是舉世資金幾盡流美。這些資金,既幫助美國填補龐大的貿易和經常帳赤字,又推高了美股、美債價格,而美元滙價亦一浪高於一浪。
亞洲的情況剛好相反,自從1997年爆發金融風暴後,資金即大舉撤離。美股在1998至2000年大牛市,但亞洲股市升幅十分有限,就是因為資金不願東來。因此可以說,在1998年後,外國投資者以源源不絕的資金,助長美股泡沫、資助美國企業過度投資於高科技和電訊項目,又由於外國投資者需要兌換美元購買美股美債,美元滙價得以不斷升值,即使美國的經常帳赤字急升至幾近GDP的5%,亦無損美元超強勢。
然而,資金流向即將又來一次大變。國際投資者開始醒悟,知道美股即使跌至現價仍是太貴,而且美國經濟在未來幾年都不會有太大的增長,簡而言之,他們終於明白,美股美債的投資前景其實並非如想像般好。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預見將來流入美國的資金定必愈來愈少。
由2000年春季至今,我們先後見到高科技投資狂潮冷卻、科網股泡沫爆破。我相信,最後一個泡沫,也就是「美元泡沫」,即將爆破。從技術分析角度來看,美元滙價已跌破支持(見圖2),因此我忠告各位讀者馬上沽出美元,買入歐元或瑞士法郎,並且逢低吸納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
我之所以繼續建議讀者買黃金,是因為歐元兌美元雖可輕易再升10-20%,但由於歐洲經濟並非太好,相信歐洲央行不會希望歐元太強,估計當歐元兌美元再升15%左右,歐洲央行就會採取一些貨幣政策去遏止歐元升勢。黃金則不同,當世上再無特別吸引的貨幣時,黃金就大有機會備受追捧,繼續勁升。鈔票是紙,供應可說是無限;黃金新增的供應十分有限,即使需求大增,供應也難增加得太多。故此我維持對金價的預測:金價在數年內將狂升約10倍,每盎斯黃金將升至3228美元(不是港元)。
不用我說,大家應該都會想到美元轉弱將有利於亞洲,因為滙水的關係,國際投資者會更有興趣投資亞洲。此外,弱美元對香港亦有一定的好處,因為在聯繫滙率下,美元弱也就是港元弱,可以提升本港的競爭力。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