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長線投資,取向與短線炒股有極大分別。短線投機較為着重於技術走勢,大戶盤路以及相關的消息及傳聞;長線投資則着重於公司的基本因素、業務前景及財政狀況。除此之外,大股東的素質更是考慮的重點。由於香港的上市公司大都繼承家族式管理的傳統,大股東通常都是管理層,故此,一間上市公司值得投資與否,還須留意大股東的管理能力,投資眼光以及操守等問題。
過往大家經常聽聞某些上市公司連番供股,令小股東不斷注資,但公司股價長期低企,又無息派。小投資者一心以為公司資產豐厚,股價超值,怎知愈買愈低,就算做足功課也一敗塗地。其實有關監管機構應在保障小股東及監管大股東操守方面多花一點工夫。
最近晉利(220)供股又是一個小股東欲哭無淚的例子,不過情況與過往常見的個案有所不同,大家亦可引以為鑑。晉利的情況是在過往10年大股東一直持有的股權超過發行量的9成,基本上已違反了上市條件,但有關方面懵然不知,直至小股東投訴,經財政司指派調查後才遭揭發。當中的投訴更涉及有關位於關島的投資收益被隱瞞等事情。
調查報告亦指出,過去10年晉利之市場流通量嚴重不足,成交量極低,基本上投資者極難沽售。小股東一心以為報告公布後,大股東有可能將公司私有化,又或將持股配售而令市場流通量增加,誰知卻來一招供股,1供2,每股供8元,而大股東卻藉着不供股而將持股比率降低,小股東頓時變得進退兩難、欲哭無淚。通常上市公司供股是有集資需要才進行,而大股東為表對公司的信心,自然會按比例供股,站在小投資者立場,既然大股東肯真金白銀按比例供股,自然樂於奉陪,現時晉利的情況卻肯定對小股東不利。
長線投資除了買公司基本因素外,亦要買管理層的投資眼光,此情況通常是發生在傳統大企業管理權交接到第二代的時候,投資策略及方針急劇轉變,而變得過份急進及冒險,形成公司的根基雖然雄厚但承擔風險不斷增加的危機,一遇經濟環境突變便將公司推向高負債的深淵。若大家有留意便會發覺近十多年,某些上市公司的收購活動經常高買低沽,不斷令公司面對難關。故此,管理層的投資眼光及過往成績其實是投資者必須考慮的因素。
去周港股大幅上升,正突破了250日平均線,而期指未平倉合約更升至48000多張,短線可望持續向上。恒指關鍵防守位為11500點,跌破的話就顯示轉勢,需要止蝕。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