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眾散戶的心目中,認股證「溢價」是比較股證的重要指標,因它直接反映不同股證價格的高低。故此,他們大多會避開「溢價」高的股證,而集中在「溢價」低的股證,認為這類股證相對較為化算。這些想法是否正確呢?
讓我們看看認股證「溢價」的定義。簡單來說,認股證「溢價」代表正股在到期日須上升(認購證)或下跌(認沽證)以達致打和的百分比。換句話說,一種20%溢價的認購證,相關正股在到期日前必須上升20%才能打和。顯然,認股證溢價愈高,能打和的機會則愈低。投資者需要留意,溢價分析法其實已假設投資者一直持有股證至到期日,所以是一項長線的分析數據。
然而,有多少投資者買入認股證的目的,是希望持有至到期日時回本?他們知道認股證是短線投資工具,長期持有的話,會因時間值損耗而帶來虧損,因此很少會選擇一直持有股證至最後結算。相反,他們會嘗試捕捉市場波動的機會,以股證內的槓桿效應增加短線買賣的利潤。因此,對於一些集中短線買賣的投資者,「溢價」的參考價值並不太高,反而應多留意認股證的其他數據。
「溢價」低的股證有一些特性,是投資者不能忽略的。首先,它們往往是較為「價內」(即正股價格高於股證行使價的認購證),因此其價格波動性也較低,適合一些較為穩健或初接觸股證的投資者。另外,由於其「價內」特性,它們擁有較高的「內在值」,以致股證價格較其他「價外」的為高。
大部份投資者都知道,選擇認股證的秘訣,溢價要愈低愈好,而槓桿比率則愈高愈理想。然而,現實難盡如人意,要尋找這類溢價極低、槓桿極高的股證,實非易事。其實,溢價與槓桿比率有着密切的關係,溢價低的股證往往擁有較低的槓桿比率,在大升市時可能表現較遜;相反,投資高槓桿比率的股證通常要付出較高溢價。投資者必須因應市況及對後市短期的看法而選擇合適的股證,而不是單單把目光集中於低溢價的股證上。
認股證「溢價」只是眾多分析的數據之一,投資者不應單以此作為選擇股證的唯一指標。正確的做法是,投資者應按照市況及對後市短期的看法,再比較不同股證數據,從而選擇一種切合需要的股證。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