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董建華在他的合併政策局藍圖中,工務局與運輸局合併肯定是最少受到批評的決定,但由於運輸局局長吳榮奎及工務局局長李承仕將會先後退休,不但問責局長要由新人接手,甚至連日後常任秘書長亦是全新班底,背後隱藏着的接班危機絕不容忽視。據本報獲悉,新局長上場後要處理的「燙手山芋」中,其中最棘手的就是重提曾遭否決的十號幹線撥款申請。 記者:莫劍弦
有資深工程界人士認為,運輸及工務局與其他政策局略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局長人選除了要負責制訂政策外,亦要處理不少工程及規劃上的專業問題,就算日後局長不是有工程師背景的「紅褲子」出身,亦要有相當認識。
民主黨交通政策發言人鄭家富指出,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日後要面對不少涉及專業工程、規劃的法例及政策,新局長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肯定對向公眾及議員解釋政策有很大幫助。
但立法會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代表劉炳章卻認為,新局長不但要顧及技術問題,還要兼顧更高層次的政策範疇,所以只要日後局長轄下常任秘書長由專業人士出任已經足夠,新局長可由政務官,甚至商界人士出任。
而較早前有傳聞指曾做過運輸局長、規劃環境地政局前局長蕭炯柱,會重返政府擔任此職,但有分別來自政界及商界消息指蕭炯柱已決定不會返回政府。另外,亦有傳聞稱現任新聞統籌專員林瑞麟亦是出任此職人選之一。
不過無論新局長人選是誰,由於原有兩位局長不會留任做常任秘書長,新局長一上場就要與他的新班底面對連串挑戰,其中就包括如何令遭到立法會否決的十號幹線撥款「起死回生」!
有立法會議員透露,雖然較早前財委會否決十號幹線撥款,但據他了解,實際上政府內部未有停止過有關研究,並且希望可以隨時將有關撥款再提交立會,他獲悉近日有關這方面的工作有加快迹象,政府內部計劃在七月立會休會前將有關工程重新刊憲,換句話說,新局長一上場就要立刻「考牌」,向立法會、區議會、商界及相關利益團體推銷十號幹線。
不過該議員認為,十號幹線背後涉及千絲萬縷的利益,當中更有中資及大地產商利益在內,當年連資深政務官吳榮奎亦碰到一鼻子灰,新局長能否成功扭轉乾坤,就可證問責制是否較目前制度更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