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天前,台灣民進黨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以壓倒性的絕對多數通過黨務改造案,陳水扁將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兼任黨主席,台灣執政黨實現黨政合一的執政模式,這一決策將對未來台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突出地表現為「新中間路線」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民進黨及陳水扁獲得執政權以後,逐漸體認到兩岸關係的穩定對台灣來講是最大的利益所在,而調合族群,省籍乃至統獨之間的衝突是維持島內政治平衡的唯一選擇,這使得陳水扁政府和以謝長廷為代表的民進黨高層有意進一步向所謂「新中間路線」靠攏。從在野一方看,國民黨在與李登輝勢力決裂以後,在統獨與省籍光譜中有向外省及統派傾斜的傾向,中間路線的色彩受到削弱;另一方面,李登輝推動成立的「台聯」實際上在政治訴求與政策立場上扮演了以前民進黨在野時的角色,成為與泛藍勢力針鋒相對的另一端。這種格局演變使民進黨佔據了有利的戰略位置,只要它能凸顯在「台聯」與泛藍勢力之間的平衡地位,就可以從左右兩邊吸取選票。這也是台灣近兩年經濟不景氣,民進黨仍然可以在立委大選中獲勝的原因。
政治局勢決定了「新中間路線」對確保民進黨執政重要意義,但黨政不同步的權力結構使得陳水扁在推展「新中間路線」時處境尷尬,這是此次民進黨黨務改造的首要目的。在陳水扁兼任黨主席後,又可以指定三名副主席,黨政合一的格局基本確立,這可以令「新中間路線」的確立更為鞏固,使民進黨得以繼續轉型。可以想像,以後民進黨內基本教義派的聲音將更難對執政力量造成困擾,這也是黨務改造案通過後,黨的秘書長由立委兼任一案仍無法通過的原因。
顯然,陳水扁與民進黨的政治布局是為了二年後的總統連任之戰做準備,但這種為了選票的考量畢竟是一種政治理性。理性會壓倒感性,這正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