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經常討論滙豐(005)的盈利及走勢,今日不如講講滙豐的其他事項。據資料顯示,滙豐是於1865年3月3日在香港開業,其成立的原因是因應當時英國商人在東南亞等地貿易生意上的需求而設。當年促使滙豐成立的一個關鍵人物是蘇格蘭人ThomasSutherland,不知是否這因素,故滙豐經營的方針是依照蘇格蘭銀行模式(ScottishBankingPrinciples)。雖然在1860年代滙豐在東南亞地區已成立銀行,但卻沒有明確表示它是香港或中國的首間銀行,反而有趣地指出滙豐是泰國第一間成立的銀行(1888年)。
據Hoovers的記載,滙豐在1949年撤出中國,僅維持上海一間分行而已,大部份業務則搬至香港。不知是否撤出中國的關係,促使滙豐隨後(1950年後期)收購了不少其他地區的銀行來分散風險,例如收購了英國的BankofMiddleEast及收購當時東南亞頗有影響力的MercantileBank(1959年),同時滙豐亦於美國加州設立滙豐銀行外,更於1965年取得恒生(011)的62%控制性股權。從上述可見,滙豐於1950-1960年間的大舉收購及成立其他地區分行等行動,很可能是因1949年撤出中國後所引發的分散風險策略。
在80及90年代,滙豐亦進行了一連串的收購行動,例如分兩階段(1980及1987)收購了美國的MarineMidlandBank及英國的MidlandBank,令滙豐由一間地區性銀行發展成一環球性巨型銀行。促成這一連串收購行動的其中一個因素是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至於另一個因素,據浦偉士所說是為了「谷」大滙豐而不欲被美國或日本銀行吞併(Wedidn'twanttobecomeasubsidaryofaJapanesebankoranAmericanBank)。
據Bloomberg的資料顯示,滙豐的公司架構頗像英國外交部(BritishForeignOffice),滙豐的高層大部份由InternationalOfficer(IO)提升的。
IO的特點是隨時授命立刻起程,好像91年當龐約翰被派往美國拯救MarineMidlandBank,他亦僅得數日通知便即起程。據聞IO的培訓及招募頗神秘。
(本文資料來自Bloomberg、Hoover'sInc及《TheHSBCGroup—Abriefhistory》一書)。
電郵:
譚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