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 徐濟時
還記得三年前董特首在立法會為政府拋出的一百六十七萬港人內地子女「登陸」致辭,警告港人努力的成果將「付諸東流」,港人分化成兩批自此開始。隨後人大釋法將人數收窄為十七萬,此時港人因釋法再速分化,矛頭不但指向爭居權者,更直指特區領導層。今年初終審法院的終極判決收窄居港權勝訴者為一千人,但着令政府多用酌情權,而四月寬限期過後竟仍有四千人冒遣返受罰之險不走,可見政府近月來的「威迫利誘」不奏效,而近日的清場行動似仍化解不了問題。
事情一拖再拖,只會令港人加深分化,高官的言行不一更猶如在傷口灑鹽。還記得葉局長月前在電視訪問中,侃侃而談做人原則「嚴以待己,寬以待人」和教女之道「要對人有愛心」。言猶在耳,就發生爭居權者攔途請願,回敬以氣定神閒在車廂內閱讀雜誌,與突擊遮打花園清場的震撼氣氛,相映之下,就更顯出這個超英趕美的都會的官民關係仍是那麼富「一國兩制」色彩。
如今,爭取居權的港人沒有聚集點,鬱結的情緒沒法疏導,個別行動更難以被掌握;傳媒的監督亦沒法履行,只是由敗訴家庭各師各法應付警方可能有的「秘密搜捕」。可以想像,今後這數千個「地下家庭」會是聽天由命,還是鋌而走險,只會是一個令社會繼續不安的謎。
某資深大律師公開指出——五百多敗訴人向可獨立行使酌情權的入境處長求情,結果竟是「無一得直」,這有違終院年初提請處長予部份敗訴人寬免政策的指示——且可能是導致近期激烈行動的主因。處長應重新審視有關酌情申請個案,「有容乃大」是久歷創傷社會更應明白的道理,況且,這批「怒民」本是兩次終審下的犧牲品,不義的法律與政策才是暴力的源頭。
回顧先進國家不時特赦非法入境者,也是計算社會代價之後向現實妥協,無可厚非;小小澳門在十多年前特赦佔人口一成的黑民,亦不見澳人成果「付諸東流」。有別的是,這批是港人子女,不是黑市蛇民;加上今天中港經濟彼長此消,特赦再難引發偷渡潮,特區政府不應以舊思想處理新局面。清場要有好下場才能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