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蘭大學商學院教授 埃德溫.洛克
今天是國際勞動節,我們或會看到由左翼分子、環保團體或其他組織帶領下,數以千計的人群蜂擁上街示威,他們都對資本主義,尤其全球資本主義恨之入骨,但,這是為甚麼呢?
經濟全球化的優勢建基於自由貿易,資本主義的好處如此明顯,真難想像有人會反對它。在比較優勢定律下,任何國家能在本身有優勢的產品投資及出口愈多(優勢包括品質、成本控制及產品獨特性),在貨品入口及服務上做得好,這個國家會愈繁榮,而其他國家也能生產得更有效率。
既然資本主義能帶來巨大的好處,為何又會引發如此強大的反對運動呢?那些反對者提出了三項主張。首先,他們指稱跨國企業的勢力愈來愈大,逐漸威脅弱小國家的主權。這是荒謬的,政府有的是有形的統治權(軍事力量);企業甚麼也沒有,只透過自願的貿易發揮作用。
其次,反對經濟全球化者指跨國企業剝削貧國工人,他們獲得的酬勞比當地工人低。其他選擇是甚麼呢?答案是:沒有酬勞!在比較優勢定律下,貧國人民清楚知道他們的人工將會偏低,這樣才可以維持低生產成本。如果跨國企業需要付出與當地工人一樣的工資,他們才不會在貧國聘用工人,那時將有數以百萬的人失去生計。
再者,他們指稱跨國企業破壞了貧小弱國的環境。環保法例現已蔓延到很多西方國家,但若十九世紀的美國受了這法例的影響,我們至今可能仍是第三世界的國家,因為大多數令美國成為現今世界經濟強國的工業——鋼鐵、汽車、化學及電子工業,都會被禁止發展。我們憑甚麼去剝奪其他貧窮國家的人民,去走我們走過的路,而且是唯一的路,去建設繁榮呢?
這些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理由其實只是一些藉口,目的是要掩飾左翼分子的真正動機。他們的真正動機是反對資本主義、反對自由貿易及反對利用環境為人類帶來利益,他們可說只是為反對而反對,並不想建設甚麼。
在二十世紀早期,許多左翼分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為想像中的工業化烏托邦——共產主義(或稱社會主義)奮鬥。他們認為人民是國家無私的奴隸,而國家則是經濟制度中無所不知的主管。
可惜,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帶來的並非繁榮、幸福和自由,而是貧窮、不幸和恐懼(蘇俄、北韓和古巴可以作證)。
他們需要捨棄他們的制度,因為這制度建立在謊言上。你不能以破壞個人利益而建立自由幸福,更不能以扭曲人民精神意識及忽略經濟定律而建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