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勞動節的真義

入世後勞動節的真義

今年的五一,是中國加入世貿後的第一個勞動節。在五一前夕,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狀況白皮書,來建立中國政府關懷勞工的良好國際形象。白皮書的思路和數字營造得理想漂亮,中國勞工面對現實卻是殘酷。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今年令社會關注的,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的「五一勞動獎章」,首次把私營企業負責人列入評選範圍。四名私營企業負責人獲獎,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當然,從另一角度看,這個結果也是順理成章。既然江澤民的七一講話也鼓勵私營企業主入黨,共產黨的群眾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當然沒有理由不把私營企業主看成是工人階級的「好兄弟」,一起接受評選。
面對全球化競爭的威脅,中國政府進行的國企改革、勞動社會保障改革,嚴重威脅中國勞工的生活權利。國企的結構調整,改制和破產帶來大規模的裁員和失業。從大慶和其他對企業勞工抗議買斷工齡顯示,那丁點的補償完全不能彌補他們對企業和國家奉獻了的青春和血汗。

改制帶來裁員失業
勞動社會保障改革把保障勞工的責任從國家和企業推向個人和地方政府。過去改革出現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今年便要求下崗失業併軌,加重了失業工人和地方政府的經濟壓力。連中央財政支持試點改革的遼寧省,也出現遼陽拖欠下崗失業補貼,其他財政緊絀地區的下崗失業勞工情況實在堪虞。
在現行的國企和勞動社會保障改革中,在職的國企職工也忐忑不安。失業的劍懸在所有勞工的頭上。房屋從福利分房變成商品房,微薄的房屋公積金無從支付高昂的房屋建設費用。大中城市的高檔房地產開發處處,勞工階層的分房可是遙遙無期。在醫療改革中,企業和國家進一步推卸責任,勞工階層只要一進醫院,就耗盡儲蓄。
在中國農業改革,逐步向國際開放農產品市場中,農產品市場疲軟。在沒有甚麼農村社會保障情況下,小農的處境比城鎮勞工更惡劣。向總理上書「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說真話的李昌平不但不獲重用,反而被羅列罪名免職。更多的農民被迫離開農業。有的到礦井當苦工,簽下生死契。
光去年煤礦發生的特大事故,造成了1,587人死亡。還有多少人喪命於好像南丹那宗官商包庇,掩飾28人死亡和56人受傷事實的安全事故黑洞當中,實在不敢想像。

放鬆監督縱容侵害
進城或到發達地區打工的民工,在戶口制度還沒有重大改變以前,還是處處面對城市和勞動管理部門的制度性歧視。這些地方政府為了吸引投資,放鬆了勞動法的監督,縱容了企業對民工權利的侵害,工作和居住環境惡劣、工作嚴重超時、拖欠工資、非法搜身、工業中毒等等,屢見不鮮。
去年修改了的工會法,嘗試加強工會在維護勞工權利的權力。全總要求下屬工會通過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調勞動關係,維護企業職工勞動權益。同時,工會法要求在新建企業組建工會,包括非公有制企業,來維護私營企業勞工的權益。
可是,工會法還是禁止工人自由成立獨立工會的權利。假如工會依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現實限制沒有改變,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只是裝飾「社會主義」的花瓶。到非公有制企業組建工會,只成為安置上級工會精簡幹部的掩飾。
當然,現在中國官方宣傳的勞動節,主流是推動五一的節日經濟,帶動內需;而不是關心那些活在水深火熱的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