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經濟復甦? - 李怡

李怡專欄:經濟復甦? - 李怡

美國上周末公布,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上升了百分之五點八,遠超市場分析員預期。而在前一天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美國正帶領全球走出去年的經濟衰退,目前全球的經濟展望已經比「九一一」剛發生後「樂觀很多」。不過,該組織也警告,高油價以及各大企業獲利不如預期,將會是這波復甦的最大風險。
實際上,這項「警告」,已反映在上周美國股市下挫與美元兌各主要貨幣均告下跌這兩個現象中。
為甚麼美國GDP出現了超預期的增長,而美國股、滙反而下跌呢?
理由之一,是安然事件之後,美國監管當局對公司「潤飾盈利」的變相「做假帳」手法看得很緊,各企業公布的業績自然不理想,投資者也就對投資美股趨保守,加上美元資產太貴,杜指市盈率為三十倍,標普是四十五倍,因此資金有流出美元區的趨向。理由之二,是美國外貿赤字去年超過四千億美元,布殊的反恐戰爭又使政府重現龐大財赤,在貿赤、財赤的雙壓力之下,美元自然難持續高企。理由之三,是美國聯儲局上周四發表的褐皮書所言,美國經濟正從去年的衰退中復甦,但市場對復甦速度仍有疑慮。因為歷史經驗顯示,不景氣中常常出現「假性復甦」與「二次衰退」的情況。這是指:景氣衰退後,企業減產造成庫存下降,庫存低到某一程度後,企業以為景氣已經觸底,於是開始增產,造成經濟回春的「假象」。
為甚麼是「假象」呢?因為如果需求沒有回升,消費與投資沒有成長,經濟就會再現衰退。美國自五十年代以來的七次衰退中,就出現過五次「二次衰退」。
美國GDP在增長,但資金卻流出美國,流向哪裏呢?亞洲國家是相當主要的流向。因為亞洲國家各國出口已在去年底開始減緩,今年更進一步反彈。亞洲各股市在今年首季都有大幅成長,其中泰國、南韓首季股市各上升百分之二十七,台灣上升百分之十二,新加坡上升百分之十一。只有香港,首季下跌了百分之五。
董伯過去一直唱「中國好,香港好」,但中國經濟近年很好,而香港則愈來愈差;董伯及財金官員又將香港經濟衰退歸咎外圍因素,但美國過去幾年經濟很好,香港又好到哪裏?現在外圍經濟有迹象復甦了,香港是不是會也跟着轉好呢?看來也不見得。
不要再給市民不切實際的中國好、外圍好的期待了,還是好好研究一下如何加強香港的經濟體質,研究一下為甚麼資金流向南韓、台灣、新加坡而不流來香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