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骨髓到臍血 - 李敏

由骨髓到臍血 - 李敏

第一次接觸「骨髓」這個概念,是小時候聽到薰妮的一首粵語流行曲《每當變幻時》,其中一句歌詞是「悲苦深刻藏骨髓……」。
當年少不更事,並不知道當「骨髓」不作為一句歌詞,而是作為身體一部份時到底有甚麼功能。後來經常聽到一些重病人的親友透過傳媒找尋骨髓捐贈者,才知道骨髓中有不斷自我繁殖的「幹細胞」,是衍生和組成人體血液及免疫系統的最基本細胞,製造運送氧氣的紅血球、抵抗細菌的白血球和令傷口血液凝固的血小板。
骨髓移植可醫治地中海貧血症、白血病、腦腫瘤和神經腦細胞瘤等病,可是要找適合的骨髓捐贈者並不容易。當年《蘋果》發起救救輝仔的運動,雖然喚醒了很多市民的關心,但要找到吻合的骨髓機會率是少於五千分一,聽說後來千辛萬苦找到了,那捐贈者突然又反悔,輝仔媽媽奔波勞神,無奈最後還是留不住兒子。
自1988年一名法國醫生成功利用臍血中的幹細胞救活了一個嚴重貧血的孩子之後,從前被視作廢物,通常連同胎盤被棄掉的臍血就有了儲藏價值。
香港也有臍血保存中心,是私家的,臍血冷藏五年的費用過萬,並不是一般家庭能輕易負擔;即使有經濟能力,一些父母又未能肯定這種投保生命的方法是否必要。
「保險」這種最矛盾的產品,縱然你花多多錢買了也不願一天要使用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