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穗港澳青少年消費模式研究發現,本港青少年零用錢較廣州、澳門兩地豐裕,但普遍抱有跟潮流及擁有名牌貨等心態,每月的零用錢大多花在衣服鞋襪以及娛樂消閒活動上,只有百分三本地學生每月會花錢買參考書,遠低於廣州學生。而耗盡零用錢時,三地青少年約有兩成至三成人會向朋友或同學借錢解困,有社會服務工作者擔心,青少年為滿足物慾,會以不法行為換取金錢回報。 記者:蔡建豪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及澳門基督教青年會,於去年九月至十月間,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了共一千五百名分別來自本港、廣州及澳門三地高中生,探討三個地區長大青少年消費結構、心理及行為特徵。
研究發現,三個地區之中,以本港青少年最「富有」,平均每月來自家人或是自己賺取的零用錢高達七百三十四元,遠超澳門青少年每月的四百四十二元及廣州青少年的三百三十二元。然而,仍有三成三本港受訪者認為家人給予的金錢不足夠,出現不敷應用情況。不少本港青少年均表示,會向父母額外索取零用錢,作購買服裝或參考書等。
在消費活動方面,本港青少年平均每月用近三成零用錢,即約二百一十四元購買衣服鞋襪,稍高於廣州青少年的一百七十六元及澳門青少年的一百六十四元。不過,以比例計,廣州青少年花費在服裝開支最高,達五成三。
在消遣方面,本港青少年喜歡到電影院及卡拉OK等場所,有六成八受訪者平均每月會看一至兩齣電影,亦有近半受訪者平均每月唱卡拉OK一至兩次。此外,調查發現,本港青少年只有不足百分三有經常購買參考書習慣,遠較廣州青少年的百分十九低,但比澳門僅百分一高。
負責調查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副總幹事(社會服務)劉俊泉表示,三地青少年受訪者都有六成認同要跟上潮流,其中過半本港受訪者表示鄙視冒牌及翻版貨,以彰顯個人獨特性。他又指出,研究所得金額結果雖未能絕對反映現實三地物價情況,但青少年借錢及兼職等情況正反映他們愛玩樂的特徵,而本港父母對子女的無限金錢供應,只會強化他們不懂節儉,在成長階段已養成不理性消費態度。
他表示,青少年愛好名牌及消費,他擔心青少年為滿足物慾,會以不法行為換取金錢回報,建議在教育方面着重平衡青少年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