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數部長成績與薪酬掛勾

交數部長成績與薪酬掛勾

上周筆者論及高官問責制,以及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分完又合的荒謬現象後,讀者反響不少。普遍來說,大家對高官問責制均持十分保留的態度,並且認為納稅人花費額外金錢聘請這班所謂部長,實在十分不值。
先扯開話題一會兒。話說筆者上周放工乘地鐵時,巧遇一位多年沒見的電訊界朋友,眼前所見,風采依然。談及近況,朋友所屬的外資公司,在去年電訊界低潮時已經裁去了不少員工,但朋友在狂風過後仍然屹立不倒,可見有其實力。朋友說,去年整個市死寂,交唔到數,人工自然少了一大半。到2002年,第一季的target終告捱過了,面對淡市,第二、三、四季的target卻仍一路增加,朋友說面前的路雖然辛苦,但仍要加緊努力云云……
各位看官,常言道香港成功之處,不是董建華,不是香港政府,也不是那班富豪公子哥兒第二代,真正的答案是香港人這股拼搏精神。朋友願意搏命工作不為甚麼,一是滿足感,二是金錢。這也是商界採用薪酬花紅與表現成績掛鈎之故,冇花冇假,童叟無欺,做得好收多啲,做得唔好收少啲,一目了然。
難道政府不能借鏡嗎?譬如,上周審計署指電訊管理局在開放本地固網電訊市場上過程過慢,所謂年底前有半數住宅電話用戶有多於一家公司的選擇,根本是貨不對辦。既然如此,有何方法令電訊管理局局長王錫基正視問題呢?何不將王局長的薪酬與他所作承諾能否兌現掛鈎,與業界常規「交數」看齊。
那14位所謂部長也應如此──財政司司長以本港財政收支為指標;房屋規劃地政的部長用賣地收益;管經濟是用香港經濟增長;管金融財政的用恒生指數。又或者,各部長上任前先訂下任內目標的明確客觀標準,薪酬則按照能否完成目標而決定。

上任前先定目標
別以為筆者胡吹,政府官員又豈能按這些指標支薪呢?WhyNot?事實上,現時香港已經有半數政府機構的高層,採用本港的行業經濟增長數字作為target,高層的花紅亦與此掛鈎。達不到target,人工少了,問責也有客觀準則,不容抵賴。
信不信由你,筆者每周談的話題,總是領先市場一步。上周審計署關於電訊業的報告,筆者大半年前已經論及;上周報載長實成立公司搞智能大廈,筆者1年前已有介紹,側聞新地也有類似搞作。今期筆者所論的高官問責制,不能有名無實,部長要負責,下台都冇用,扣人工便最君真。這個建議,政府議員們大可考慮。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