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紅十字會於過去三年一直誤把一名擁有罕有「B亞型」血型的市民,當作為O正型血處理,直至該市民第四次捐血才發現。該會解釋,基於捐血者抗體轉變,才導致化驗結果有異,擁有此罕有血型的機會為四十萬分之一。該會過去沒有病人接受罕有血型後,出現不良反應的紀錄。 記者:梁洵瑜
該名捐血者周小姐批評,為何紅十字會至今才發現,「捐咗四次血,點解到𠵱家至知㗎」。她於九八年十一月首次捐血,紅十字會後來寄給她的捐血卡清楚列明其血液屬O正型,其後分別在一九九九年及二○○○年捐血,該會均無發現血型不配問題。
直至今年三月初周小姐第四次捐血後,該會要求她再次驗血及抽取唾液分析。但周小姐不滿當日職員替她抽血時弄致傷口極為痛楚,手部其後「足足瘀了一周」。該職員當初強調一周後有報告,後來卻又稱普通抽血不會有報告,令抱着捐血救人心態的周小姐心生不忿。
紅十字會解釋,本港人口中每四十萬人才有一人擁有B亞型血。由於B亞型血人士的血清除具有A抗體外,如B抗體同樣呈強烈陽性反應,顯示血清中有A型及B型抗體,化驗室即會認定為O型血。但此血型人士的B抗體有時會減少,血液專家就會懷疑是B亞型,需要進行血液及唾液分析予以確認。
周小姐對自己血型罕見也感到少許驚訝,但由於B亞型血人士的血清多數會如O型血一樣,同時具有A及B型抗體,故臨床輸血時最適宜輸O型血液,故該會已提醒周小姐,並在她的捐血卡內註明,日後有需要使用血液時應接受O型血。
在問及周小姐以往捐出的血液輸給病人後會否出現溶血反應,該會解釋,B亞型血與O型特徵一樣,輸給O型及其他血型人士均屬安全,不會令受血者出現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