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周出版的《經濟學人》有一個關於日本經濟的專題探討,提到這個昔日經濟強國的現況是開始衰退後最差。
自97年金融風暴至今都有一些評論,憂慮香港會步日本後塵,展開一次漫長的經濟衰退期,由於港日兩地經濟結構及本質有差異,認同此說法者不多,但隨着時間過去,香港經濟仍未見起色,支持上述看法的人亦多了。
表面上香港的情況比日本好,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日本政府之外滙儲備為世界之首,但相對民間財富,微不足道,日本國策乃「藏富於民」,故經濟雖低迷,人民的生活依然可以。反觀香港,政府坐擁巨額儲備,但大部份市民的生活是艱苦的,因為很多人變成負資產,債務沉重。市民在此艱難時刻的生活自難與日本人民相比,再想及日本企業在國際間仍有一定競爭優勢,香港在回歸後,政府只崇尚空談,漠視工商業面對的困難,則彼此之差距就更遠了。
過去幾年,政府政策的失誤,可能受各樣因素影響,但筆者以為最重要的原因是「長官意志」凌駕了對事物的「立體分析」,以致把事情想得過份簡單,又缺乏應變計劃。「遠景」的描畫倒是多的,但解決眼前問題的方案與能力都予人劣拙的感覺。「金融風暴」成了推卸責任的藉口,若不面對本身的失誤,如何能改進?
至於中央政府扶助香港之決心與誠意則是不容懷疑,但香港畢竟只是國家其中一部份,經濟上更是「自負盈虧」,又怎能老是靠別人呢?若不先增強自己的條件,任何對手都可輕易打倒你。例如沒有建立好的旅遊點,又如何吸引遊客呢?其他的經濟環節,又何嘗不是?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