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美有助中美關係?

胡錦濤訪美有助中美關係?

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的訪美行程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一般情況下,中國國家副主席的出訪並不值得中外媒體興師動眾,因為中國的國家副主席不掌握任何實權。但胡錦濤的訪美卻有許多令人注目的地方。
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

首先,胡不是一般的國家副主席。如果中國共產黨按預定計劃實行權力交接班,胡很可能成為下任中共總書記和國家主席,替代江澤民而集黨政大權於一身。在中共歷史上,「既定接班人」出訪世界主要大國的先例並不多。尤其是在政治權力易手前夕,類似胡錦濤訪美這樣的高規格出訪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因此,胡的華盛頓之旅是這位中共新領導人一場高難度的「外交考試」。儘管胡本人早已出訪過歐洲,但美國的政要更難打交道。胡在華府的表現不僅將被美國的政界和媒體「打分」,而且一定會被他在中南海的同事用來作為檢驗他的外交技巧的依據。
其次,胡錦濤的訪美正值中美關係處於一個危機四伏的、極不確定的時期。從表面上看,布殊總統過去半年中的兩次對華訪問,和美中之間在「反恐」問題上的有限合作,似乎大大改善了兩國關係的氣氛。但是,中美關係並沒有因為布殊訪華和「九一一」得到實質改善。相反,由於美國最近採取了十分偏袒台灣的政策,北京和華盛頓的關係又開始緊張起來。因此,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希望能透過胡的訪問向美國的布殊當局傳遞明確的訊息,以穩定雙邊關係。

將談及台灣問題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胡錦濤此行亦十分重要。據說美方主動邀請胡來美訪問,主要是試圖了解這位中共的「既定接班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政治能力。
由此看來,胡的華府之行表面上將比較友善。他將會晤美國的主要政界人士。但是他的訪問所能產生的實質效果卻很有限,因此中美關係的改善將只是氣氛上的升溫。過去的經驗表明,這種「外弛內張」的中美關係往往掩蓋着更深層的矛盾,最終導致新一輪危機的爆發。

在華盛頓期間,胡錦濤和布殊總統及切尼副總統會談的中心內容將是台灣問題。自從布殊上任一年多以來,一批親台仇華的右翼文職官員佔據了五角大樓、國務院及白宮的要職。在他們的推動下,美國從實質上大大提升了和台灣的關係。具體事例包括一年前向台灣出售幾十億美元的尖端武器,允許陳水扁在紐約「過境」。
美台軍方的合作日益擴展。最近使北京最惱火的是台灣國防部長湯曜明和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鷹派代表人物沃爾福威茨在佛羅里達的會晤。中國領導人最擔心的是這一危險的趨勢將繼續發展。華府將不顧北京的反對,在台灣問題上最終越過中國的底線(如將台灣納入戰區導彈防禦體系和允許陳水扁訪問華盛頓等)。
可是,胡不可能在此行之中獲得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重大讓步或承諾。雖然中國領導人有很深的危機感,但華盛頓的政策圈內似乎沒有類似的感覺。這就是說美國政府內部沒有要求布殊重新平衡對華政策的聲音和壓力。

向美方傳達訊息
胡錦濤能做到就是利用這一難得的中美「準高峯會晤」向布殊和切尼傳達北京的明確訊息:即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中美關係大幅度惡化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雖然,白宮裏的鷹派人物不太會理會這一信號,但由中共接班人胡錦濤親自傳遞的告誡可以被美國溫和派人士用來影響布殊的對華政策。如果胡錦濤的訪美能產生這一效果,那麼他不僅可以在北京的最高層中提高他的地位,而且會得到美國政要的尊重,因為美國人喜歡直話直說的政客。問題是,自以直率出名的鄧小平退出政治舞台之後,除了朱鎔基總理之外,中國最高領導人中似乎沒有「直話直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