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輪ABC:股證溢價容易誤解的數據

窩輪ABC:股證溢價容易誤解的數據

認股證投資者對「溢價」絕不陌生,因為這是他們選擇認股證的常用指標。對於「溢價」的理解,坊間眾說紛紜──有說是認股證平貴的量度準則,因此投資者大多選擇溢價低的股證;亦有指「溢價」是發行商的收入來源,譬如說,一支啤酒的成本(來價)是10元,倘若商販以12元發售,溢價便是20%,溢價同時亦會被解讀為商販的利潤,因此投資者通常都會避開一些溢價高的股證。然而,這些只是眾多市場謬誤之一二,其真正意義及分析作用亦與坊間理解有頗大差異。

並非發行商主要收益
其實,「溢價」的基本概念不難理解,甚至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經常遇到的。最近,各大地產發展商努力促銷新盤,推出不同的優惠計劃,有些甚至願意提供免息、免供、免首期優惠,藉以吸引買家。大家不難發現,在同一樓盤中,同一單位的售價往往會因採用不同付款方法而出現很大差異。比方說,即供價跟首2年免息免供的價格可能相差達10至20%。假若買家選擇以優惠計劃置業,他將要付出較即供價為高的價錢,而中間的差價或「溢價」,其實就是發展商的時間成本、利息支出及其他費用等。我們都知道,發展商並不會依賴這些差價作為其主要收益。

價值取決於升值潛力
在樓市暢旺時,選擇首2年免息免供的買家明顯較多,甚至吸引不少短線投機者參與,因他們有很大機會在首次供款前,便可以更高價將物業售出獲利;那管優惠計劃的「溢價」有多高,他們相信只要能捕捉「高買高賣」的機會便能成功,而實際成功的例子亦不少。由此可見,同一產品在不同的客觀情況下,會出現不同的價值,所謂價值,乃取決於該產品的升值潛力,「溢價」高低並非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另一方面,無論選擇那種付款方法置業,買家一旦簽約作實,便受到約束,倘若樓價迅速回落,他們須承擔風險,例如成為負資產業主。97年樓價暴升,相信大家仍記憶猶新,當年以高位追入樓花的業主,即使因樓價突然大幅下挫而決定「撻定」,除損失首期及一些月供款項外,繼續被地產發展商追討賠償差價者仍大有人在。相對而言,認股證持有人在最差的情況下,只會損失已付出的買入價,而不需再承擔其他責任。
認股證「溢價」的理念與以上例子十分類似,而同樣地,市場普遍沿用的溢價分析法,其實已超越了這數據本身的參考價值,至於其實際應用方法,下周詳談。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