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政經雜誌《經濟學人》信息部,調低香港在全球及亞洲的營商環境排名,全球從第五降到第十一,亞洲的第一名位置則被新加坡取代。曾蔭權說評估「未必準繩」,梁錦松說評估「不中肯,有一定程度的偏見」。
倘若評估是調高香港在全球的營商環境排名,他們一定會讚揚這評估,說它「準繩」及「不帶偏見」矣。
兩個問題:一、《經濟學人》若非權威,若非一貫「準繩」及「不帶偏見」,怎會讓兩位司長立即作反應?二、董伯每年施政報告都說致力於改善營商環境,何以愈「改」香港營商環境愈「不善」?
《經濟學人》將香港政治評分從八.一分下跌至七.四分,其原因之一是董建華推行高官問責制帶來的不明朗影響。梁錦松反駁說,「在所有民主的地方,都有高官問責制的制度,香港現在有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正正是需要有這樣一個制度,大可令施政更加有效。」
「所有民主的地方」,都有全數由直選產生的議會,也有全民選出的行政首長。香港立法會只有半數由直選產生,行政長官的選舉嘛,即使是小圈子選舉,第二屆行政長官的產生有經過投票嗎?
曾蔭權儘管說了「未必準繩」,但也說了一段較像樣的話:「有威信的刊物作出評估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很虛心、客觀地深入研究,如果別人講得對的,我們一定要作出補救;如果別人說得不對,則可以一笑置之。」
如果他不講「別人說得不對,可一笑置之」這樣的話,只表示願虛心檢討,相信會更得民心。
保安局長葉劉淑儀座駕,被爭居港權人士圍困、衝擊,各界人士及報章評論都一致譴責爭居權人士破壞法紀,擾亂公眾秩序。
譴責雖沒有錯,但若能設身處地為爭居權者想一下,那麼特區政府對爭居權者的法令、政策反覆,令他們之中的待遇不一,加上政府態度強硬,至少是刺激他們情緒失控的重要原因。政府能不作些反省嗎?
中國官方在香港的喉舌發表「社評」,大罵張敏儀鼓吹香港電台「編輯自主」,並藉此反對董建華的「高官問責制」。「社評」中有「妙論」:「真正的『編輯自主』,是指在一個總的精神、原則、方針政策底下執行具體工作的自主,是有前提、有限制下的自主……」。
因此,文革期間,編輯絕無報道文革悲劇的「自主」;而文革以後,則絕無刊登肯定文革的文章的「自主」。「編輯自主」者,是要在作為黨的喉舌這個精神、原則、方針政策底下,做點具體工作的「自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