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酒家硬撼港資壓境

廣州酒家硬撼港資壓境

中午十二時,位於文昌南路、離蓮香樓五分鐘步程的國營廣州酒家,食客不斷從面向西南的風水大門步進。甫踏進三樓,空間豁然開朗,迎面的是自三十年代開業便保存下來的酒樓庭院,三層樓高的榕樹屹立庭院中間,年輕食客拿着港式點心卡,在點心亭花多眼亂的點心糕點前心大心細。

日軍戰火焚毀集資重建
從一九三七年走來,廣州酒家經歷過日軍戰火,酒家被焚的災劫。創辦人再集資重建。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州酒家被收歸國有,隨着國家政策的擺動,一路走過六十年代文革、七十年代改革開放……想不到最大的挑戰,竟是八十年代港資飲業集團帶來的嶄新飲食文化。
一九八三年,廣州酒家仍是廣州市先進企業,每年均有錢賺。「那時候,上面是電風扇,下面是花階磚,根本無空調!」廣州酒家中生代、總經理助理何兆強回憶說:「那時的服務,講三自一包。」即食客「自己拿餐具,自己拿食品,自己服務自己」,而茶樓包的「只是包開單,埋單也得自己行去櫃台埋!」

艱苦革新憂割喉式競爭
何兆強說,這種服務形式可以多捱幾年,「但捱到八八年,酒家可能就要執笠」。在港資飲食集團壓境的壓力下,廣州酒家管理層毅然決定自行改革,重新裝修,將舊日的花階磚換掉之餘,也去掉舊式經營手法,限制員工吸煙,引入港式點心卡等等。然而,改革過程卻相當痛苦,很多員工都因未能適應而離開。不過,廣州酒家卻屹立不倒,繼續走到新世紀。
在最高層的滿漢廳內,何兆強細數廣州酒家的成就:「我們現有四億元人民幣固定資產,有食品廠、管理公司、六間酒樓……」。不過,在現時「一蚊一條魚」的食肆割喉式競爭下,何兆強不禁歎道,經營最大挑戰可能就在當下。
滿漢廳的古式老鐘不停轉動,廣州酒家深切體會,不斷發展是唯一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