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三位好漢!

給我三位好漢!

「我在一開始執政時,便說:『給我六位好漢,我就一定會克服一切。』但問題是我始終一直湊不足六個。」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其回憶錄《唐寧街歲月》中,如此感歎。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蔡子強

事緣戴氏在七九年上台時,與董建華一樣,要面對一個經濟衰退,政府赤字連連的惡劣處境。鐵娘子堅信新右派那一套,並希望透過收縮公共開支令經濟回復生機,但這樣勢必惹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彈。所以她熱切渴望找到與她同心同德,面對逆境,亦義無反顧的內閣部長,但最後卻發現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反而同床異夢者,卻比比皆是。因此,她才有「給我六位好漢」的感歎,道出部長難求的苦況。

四出游說仍無結果
高官問責制終於在上周三出台,制度的框架草定,下一步便是人選的問題。
報章最近不斷在玩「估領袖」的遊戲,人選「報言報殊」,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則是在所有報道中共通的,便是董自己屬意,與自己思路相近,而能力出眾的商界精英,紛紛對其邀請耍手擰頭,不願承擔政治上的風險。
報章根據消息來源作出揣測,說在十一位問責局長當中,董為了穩住公務員隊伍,只敢奢望有三位來自商界,但儘管數目是如此的少,董親自四出游說對象的結果,卻仍是不斷觸礁,連三位肯稍作犧牲的商界才俊也找不到。

欠缺面對公眾勇氣
其實不難想像,像「田少」般喜愛指指點點,對公務員評頭品足的商界大老闆或太子爺,可說比比皆是,但若然真的要落手落腳做,大家都知道隨時會吃力不討好,甚至落得焦頭爛額,出醜收場,到時即使重返商界,也會給人在背後說三道四,可說是顏面何存!
本港的工商界從來便欠缺政治承擔,只會龜縮在小圈子選舉、功能組別、分組點票甚至北京的庇蔭之下,寄望它們能夠保障自己的利益,卻欠缺直接面對公眾的勇氣。

仍然想吃免費午餐
他們只會自怨自艾,埋怨得不到市民特別是中產階級的支持,卻不曾反省箇中原因,妄想這些支持會從天而降。
香港民主化起步已經超過十年,工商界一直高喊要多些時間以作參政準備,但今次事件卻反映出,莫說是赤膊上陣參選,就是虛位以待,「畀埋個位」你,他們仍是畏首畏尾,「船頭驚鬼船尾驚賊」。工商界想吃政治免費午餐的心態,根本絲毫未改,長此下去,即使再給你多一百年時間,也只是徒然。
董建華可能在這一刻,也有類似戴卓爾夫人,「給我三位好漢」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