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氏症可致肛漏

克隆氏症可致肛漏

城市人或因生活壓力,或因不良飲食習慣,對腹瀉、便秘視之為平常事;但長期腹瀉、便秘,有可能是因為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克隆氏症所引致,這種病症可怕之處,在於影響所及可由口腔至肛門的每一寸地方,可以是口腔發炎潰爛難以下嚥,也可以令小腸發炎屙血或肛漏,最後吸收功能受影響需要吊營養素維持生命;大家又怎能對此症掉以輕心?

記者:蔡彩霞 資料提供:中文大學醫學院腸胃及肝科副教授陳家亮

患者數量大大激增
香港人對克隆氏症感到陌生並不奇怪,中大醫學院腸胃及肝科副教授陳家亮指出,雖然此病存在已有數百年歷史,但香港由1980年初才開始特別留意此症,因為自1960年至1980年這二十年內,全港只有數宗克隆氏症病例。但由1980年至今卻大大激增,僅以威爾斯醫院照顧約100-150萬人口為例,二十年間已接獲約80宗個案,可想而知全港總數字更是比以往激增不少,而且到底有多少潛在患者?根本難以估計。

環境改善或是肇因
陳家亮指出,此症西方國家的病患者比亞洲國家更多。有研究人員推斷,亞洲國家反比西方先進國家少患這病症,可能因亞洲國家衞生環境較差,人們自小接觸細菌及過濾性病毒的機會較多,令腸道適應接受,不容易染上此病;而近年香港發病率增加,可能是衞生環境改善,反而令克隆氏症增多,這也不能說不是一個諷刺。

藥物新突破病者新希望
目前治療克隆氏症的藥物例如類固醇,副作用較大,新展望是使用新的特效抗排斥藥、抑壓免疫系統藥物取代傳統藥物,到時使用一劑量便可數月不復發,這些先進的藥物也可減少病發時的併發症。試想想,目前部分病患因併發症需切除小腸,影響吸收功能而需要吊維生素維持生命,根本無法正常生活;新藥物無疑是病者的新希望。

記:記者 陳:陳家亮

肛漏 會滲黏液
記:肛漏是怎樣形成的?
陳:這個病會引致肛漏,肛漏是指腸內因發炎出現了漏管通至肛門,令患者即使不是大便如廁時,也會有分泌物像血及黏液滲出,影響日常生活。
記:腹瀉、便秘問題頗普遍,和此症病徵的分別在哪裏?
陳:克隆氏症引致的肚瀉或便秘會反覆出現,時好時壞,同時大便有血、有黏液,為時長達三個月或以上,而且有明顯消瘦現象,那就不是一般的腹瀉和便秘了,很有可能患上克隆氏症或其他慢性腸胃病,需盡快求醫做詳細檢查。

發病年齡 年輕居多
記:發病年齡在甚麼時候居多?
陳:通常在年輕時發病較多,一般在二十至四十歲,但也有更年輕的,八歲的病人也見過。但即使發病,此症的病徵也容易和其他病混淆,例如八歲的患者因下腹急性疼痛,被誤以為盲腸炎,開刀才發現是患克隆氏症令小腸發炎引致。又或與肺癆混淆,其實癆菌並非只會影響肺部,也可落至小腸與大腸之間的接合位引致發炎;而香港肺癆病非常普遍,加上做組織化驗時結果很類似,往往難以診斷出是患克隆氏症而用了治療癆菌的藥物去醫治,令病情沒有進展。
記:此症有沒有遺傳性?
陳:在外國發現有部分克隆氏症病患者其家族成員亦患有此症,當中發現有基因改變,香港的發病率較低,未找到特別的遺傳因子證實與家族遺傳拉上關係。
記:怎樣預防患上此症?
陳:難以估計怎預防,也未能確定染病原因。



無法根治 需服藥控制
記:此症有何療程?能否根治?
陳:未能根治,有部分病人需要終身服藥控制病情。治療主要分兩方面,一是病發時控制急性發炎,例如腸發炎受控制便不會出血、收窄、穿破,用的主要是類固醇藥物;二是以藥物減少復發機會。
記:服藥有哪些後遺症或副作用?
陳:類固醇俗稱肥仔丸,長期服用面部會變得肥腫,它會令骨質變疏鬆,減低抵抗力,容易受細菌感染。

以上病例將於本星期日(28/4)晚上七點半於翡翠台播映,這是由中大醫學院及香港電台聯合製作的醫療實況劇《生命激流》,香港電台網上廣播站(www.rthk.org.hk/special/tidesoflife )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