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 - 蔡瀾

生存之道 - 蔡瀾

雖然說香港市道不好,餐廳生意難做,但是這也是空前的機會,租金便宜了,地點任選,請人也容易。目前,是香港飲食業百花齊放的時候。
電視上也報道過,三個IT人失了業,跑去蘭桂坊開一熱狗檔,賺個滿缽。戲法人人會變,看你怎麼變罷了。
從前是香港人到大陸開分店,當今國內資本來這裏衝擊市道。上海的「小南國」到中環開張,起初有一家滬菜和另一家日本菜,後者反應不佳,即刻將它擴充為一間更大的上海館子,東西不錯,裝修得也夠好。
杭州「張生記」也來了,在銅鑼灣的富豪酒店內,第一時間去試過,還沒正式營業,尚有改善之地,答應他們操熟了,再寫食評。
著名的台灣小籠包店「鼎泰豐」開在紅磡,生意滔滔。日本拉麵店更是開通街。
街坊小食中有很多雲南米線店,香港吃辣已成為習慣,不怕。
講到辣,泰國菜早已佔一席很重要的地位,九龍城的店舖,開得燦爛。越南菜也有不少的擁護者。
蘇俄菜、埃及菜也能在香港立足。意大利餐廳更開得不亦樂乎,其中在跑馬地利園廣場對面街中的一家,更是和在羅馬吃到的味道相同,每星期直航機中運來鮮貨。
到底我們是一個國際都市,對外來的食物沒有保守的成見。不像台灣那種島國,台北的外國餐,再過一百年也趕不上香港。
創業容易守業難。這些餐廳的大廚常問我:「要怎麼樣才能做得久?」我總是回答:「不折衷,不迎合香港人的口胃,永遠保持正宗。是唯一生存之道。」
這種意見,也只有成為國際都市人,才聽得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