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就一個人生活,孤獨得很,也沒享受過何謂家庭溫暖,十幾年未嘗過團年飯滋味。雖然表面上看來很堅強,但這只是在這個依然是男性為主導的社會裏的一種偽裝,用來嚇嚇人,實則外強中乾!
就像普通的一個香港人,雖然過了九七,明知自己早已活在大中華的國土之內,但仍感到無家、無國那種飄忽,始終擺脫不了滿腔失落感。跟一個不是男友的男人去看賀歲波,只見人人在爆粗,無論是感到興奮或失落,那班麻甩佬都以粗口表達他們的心情;但換了其他國家的球迷,若親睹自己的「國家隊」正在奮勇地作戰,會唱國歌及自創口號,做個投入的啦啦隊。
但香港人就沒這股勁兒,當年初二看見維港漫天煙花,即使多開心也只會以「哇!哇!哇!」來作回應,為何不唱國歌以表心情激昂?為何我們沒有家?也許因為家早已變成負資產,未來的十多年歲月也要還債給銀行,根本不屬於自己;也許仍懷緬愛蛋撻的千古罪人肥彭,也許這便是香港的特色,只此一家。
雖然高官們都爭相表態,說自己聽到中國國歌時的心情如何地感動,但若要引導我們有家有國的觀念,看來鐵定連任的董伯伯也得下多些功夫,增加我們的歸屬感。只是在金紫荊廣場搞甚麼豪華式升旗儀式,可不會令我們把國歌掛在口邊哩!
(編按:吳靄儀續稿未到,暫停一天。)
湯凱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