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認為是法國第五共和有史以來最枯燥的總統大選,爆出了驚天動地的結果。在第一輪投票中,曾經從一九八一年至九七年掌權的社會黨,其候選人、現任總理若斯潘,竟遭反對新移民的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黨魁勒龐淘汰出局,使法國有史以來由兩名右翼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熱愛自由、民主的法國人上街示威,意大利報紙稱之為「這簡直是法國大革命」。儘管左派已決定在第二輪投票中支持雖是右派,但不是極右的現任總統希拉克,從而肯定會擊敗極右的勒龐。但勒龐能進入第二輪投票,以及社會黨若斯潘之敗,已顯示法國政壇向右轉移,而且這很可能會是歐洲政治的新趨勢。
九十年代初,西方政壇一度是左翼的天下。法國社會黨、德國社會黨、英國工黨、美國民主黨,紛紛獲勝選而上台執政。而這些所謂左翼,宣稱奉行「第三條路」,也就是實行自由主義右翼的經濟掛帥綱領,對貧富差距及失業救濟等福利議題均輕輕放下。英國在貝理雅的工黨執政下,竟創下戰後最大的貧富差距。
為了統一歐洲貨幣,讓歐元上路,九十年代初的馬城條約要求各會員國恪守財政、利率等緊縮性的趨合標準,從而使歐盟國家被迫大幅削減福利支出,一般民眾於是陷入社會保障和就業不安全感之中,社會罪案也由是增加。
選民對奉行「第三條路」的左翼執政不滿,於是更左和極右的政黨就有了空間。這次若斯潘只得到百分之十六的選票,而兩名托洛斯基路線政黨的候選人卻共得百分之十.三的選票,獲大幅成長。至於進入第二輪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的勒龐,則以鼓吹「法國人優先」,認為法國人應享有所有社會福利及就業的優先權,反對外國移民,而獲百分之十七的得票率。
其實在這次若斯潘被淘汰出局之前,極右派勢力已在歐洲地區獲得連串勝利,從兩年前的奧地利大選中公開讚揚納粹主義的自由黨獲兩成七選票開始,意大利、葡萄牙、德國、荷蘭、丹麥等國大選,極右勢力都告大幅增長。這實際上是對「第三條路」即「新中間路線」的挑戰,說明若「第三條路」無法解決社會不公平現象,標榜「新中間」則只是口號,並不能給民眾真正實惠,也不會得到民眾支持。
近半年來,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也不斷受台聯的「台灣意識」至上的極右路線衝擊,凸顯了「第三條路」在台灣也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