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錢跟長者走」才是出路 - 盧峯

蘋論:「錢跟長者走」才是出路 - 盧峯

更根本的做法則是政府直接把資助金額發給長者,再由長者自行選擇院舍。

審計署昨天發表的最新報告雖然不像上一份報告那樣發現有部門囤積了一百年也用不完的物資,雖然不像以往有些報告那樣發現有公務員集體「蛇王」、「偷懶」的問題,但報告依然指出了不少政府部門欠缺效率及浪費公帑的惡習,其中提到由於政府部門未能把服務外判或由私營部門提供以致令開支大幅增加。

高層應深思
我們認為審計署的意見很值得各政府部門以至高層官員深思的,事實上不管是為了提升政府的效率或節省開支,政府也應該進一步把服務外判及交由私營部門提供。
就以老人住宿服務為例,審計署發現招標把服務外判可以把成本大幅降低四成,若全面採用這個安排,每年將可節省公帑高達四億六千萬元,並可把省下的資源為額外七千多個老人提供護理安老院宿位。當然,目前私營安老院舍的服務質素比較參差,這是它們營運成本較低的部分原因,但即使透過更嚴格的規管迫使私營院舍提升服務水平,它們的服務成本仍會由於效率較高、運作具彈性而比政府資助的院舍低。若果政府能進一步把護理安老院服務透過招標交由私營院舍承辦,那政府的開支肯定可以減低,又或可以用同樣的資源幫助更多老年人,這不是對政府、對市民都更有利嗎?
更根本的做法則是政府直接把資助金額發給長者,再由長者自行選擇院舍,這樣不僅大大減少各種各樣的行政開支,更可透過市場的力量驅使院舍改善服務,這肯定比繁雜的規條更有效。審計署在報告中其實也有提到這類計劃的優點,只是引進計劃與否已超越了審計署的職權範圍。

效率有保證
我們認為這種「錢跟長者走」的建議不僅合乎政府內部衡工量值的要求,更是處理老人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的必要措施;要知道政府開支已不可能再像九十年代中期那樣大幅上升,偏偏老人服務的需求卻正隨着香港社會老化而增加;要利用有限的資源應付更多的服務,當然有必要讓資助直接送到長者手中,再由他們選擇合適的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資源使用最有效率、最能符合長者的需要。
﹙圖﹚把資源直接撥交長者是最有效率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