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又一場找羔羊鬧劇?

國際視野:又一場找羔羊鬧劇?

正當紐約州首席檢察官施皮策爾(EliotSpitzer)正鍥而不捨地對美林證券(MerrillLynch)前互聯網分析員布洛杰特(HenryBlodget)有否涉利益衝突展開刑事調查之際,昨日又傳來北美證券行政人員協會(NASAA)正代表美國11個州之證券監察機構,向美國證監會(SEC)提出要求,協助向華爾街各大投資銀行或證券行,就證券分析部門是否涉發表誤導和虛假研究報告,導致投資者蒙受損失作出更深入之調查。

分析員巧立名目
安然(Enron)醜聞誘發會計師事務所核數及顧問部門出現角色衝突被輿論譴責,以及投資銀行分析研究部、包銷部門和股票推廣部門之間牽涉利益衝突而遭調查,甚或引發連串訴訟之後遺症正逐漸蔓延,看來這齣好戲僅是剛剛上畫而已。
筆者在年前科網熱火朝天之際,曾不厭其煩在本欄對那些不負責任的「青蛙」分析員提出強烈指摘,指他們巧立名目,用甚麼市「營」率(不是盈利P/E,而是營業額P/R)、燒銀紙(鬥多鬥快)率(burnrate)以及以超高至非理性、無法接受的未來營業額(估計)作為估值今天股價的標準,是掩耳盜鈴之手法,根本當投資者是羊牯般宰割。假設20倍的P/R,其P/E可能是無窮盡(infinity),換言之投資者以1元投資在某P/E是無窮盡的股票上,單靠收股息(撇除股價,其實大部分已化為烏有)來賺回這1元,可能等到蒙主寵召那天連一個仙股息也收不到。
其實亦難怪這班分析員,部分為要變「王子」,或為前(或錢)途,不得不聽上司指示。
那麼最終責任應由誰負?華爾街大行領導層是否能如安然般因為找到代罪羔羊而可以「安然」逃過大難?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