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甦可望難即 美企業前路艱辛

復甦可望難即 美企業前路艱辛

雖然部分經濟學者認為美國經濟低谷已過,去年的疲態更不應被視作一次真正的衰退,但對於不少企業而言,去年的業績其實已是一場不折不扣的災難。以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為指標,去年的營運利潤較千禧年倒退了31%,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企業表現最差劣的1年。
很多經濟學家紛紛指出,企業盈利的黑暗日子已成過去,有望強力反彈,所持的論據是生產力的增長,成功地降低了產品所需的勞工成本,足以提高邊際利潤,增加企業的收入。

生產力提升遏成本
根據美國政府所發表的數字,去年第4季的生產力按年提高了5.2%,單位勞工成本則較前年同期減少了2.7%。即使全球價格沒有改變,較高的邊際利潤和需求仍成功把實質利潤提升。
一切看來皆美好。不過,一些站在經濟前線的行政人員卻持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們的產品仍要備受價格下降及需求疲弱的雙重打擊,而能源價格持續上升、安然醜聞所帶出的會計問題,更令他們對盈利前景不得不抱審慎的態度。

商界不敢過分樂觀
以科技界為例,雖然全球最大晶片商英特爾(Intel)剛剛公布的業績理想,但不久之前,國際商業機器(IBM)才發出了過去11年來最嚴厲的盈利預警,以致股價即時下跌了接近10%。此外,IBM在其盈利預警中表示,銷量持續下跌,預料首季收入會減少12%,導致利潤較市場所預測的少了約22%。戴爾電腦(DellComputerLtd)亦預期今年首季銷量及盈利將分別下降1.6%及8%,並預期最少要6季時間才會有真正的復甦。
另一重災區乃航運業。發生了911恐怖襲擊事件後,航空公司收入顯著下降,今年首季的收入便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5%,保守估計,業內10家最大的公司在今年頭3個月的虧損應不少於22億美元。更不幸的是以巴衝突令油價不斷飆升,令它們更雪上加霜。近期油價上升了約8美元一桶,估計業界便要為此而每年多付30億至35億的燃料成本。

企業喪失提價能力
雖然說經濟已步入復甦期,但環顧美國各個環節,具備提價能力的產品可謂鳳毛麟角,銷量的增長只是表面風光。最佳的例子是汽車業,美國3大汽車生產商為了催谷銷量,不惜向換車客大送回贈,又提供免息分期,割喉戰雖然成功把銷量推向另一高峯,但利潤方面則乏善可陳。
美國口口聲聲表示經濟已呈復甦,未免過於以偏概全。要總結的話,可以說,美國已具備復甦的勢頭,但要真正步入復甦坦途,仍有一段相當遙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