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6年,政府宣布將現有十元紙幣轉為硬幣後,十元「軟嘢」便只能在農曆新年時,從收回的利是中找到。不過最近有消息透露,金融管理局有意重新印發十元紙幣,代替使用了不足七年的十元硬幣。這消息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簡直是個喜訊,一來不再需要大費周章儲十元紙幣,二來又不用再帶沉重的硬幣上街。
記者:朱文俊 攝影:楊錦文
·《圖片香港貨幣》、《香港街道百年》及《九龍街道百年》作者
·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文化博物館名譽顧問
·香港大學客席講師
若新鈔重發,舊鈔自然變得有收藏價值,據錢幣收藏家鄭寶鴻表示,在收藏市場上十元紙幣以1890年由中華滙理銀行發行的最為值錢,價值大約為二十多萬元一張,比原本十元的幣值升值了二萬倍,可謂十分驚人。
不過,舊鈔的價值會隨住年份愈近,稀有度愈少而減低。以1941年由滙豐銀行發行的十元紙幣為例,在收藏市場上價值大約二千元一張。在1968年同樣由滙豐銀行發行的十元紙幣,其市場價值就只有大約二百五十元一張。到1992年滙豐銀行發行的十元紙幣,就只有特別號碼的才值錢,但都不過是值三百元一張。
據鄭寶鴻先生表示,假若金融管理局真的取消十元硬幣的發行,而用紙幣取代的話,相信最方便的是人們封利是,尤其是現時經濟不景的情況,用十元利是不用那麼大負擔。
有些人覺得由紙幣轉為硬幣,或由硬幣改為紙幣,中間必定存在增值或貶值問題,但其實問題並非如此。舉例說,在1868年以前,一元是以硬幣形式發行,到了1872年,由於硬幣流通數量不夠,就發行一元紙幣,這時的硬幣還是用銀來鑄造。1935年,香港政府停止滙豐發行一元紙幣,改由政府自己發行。跟着1960年又再推出硬幣。由此看來,硬幣或紙幣的發行涉及社會的變化,而不太關乎是否貶值。
據說金管局重發十元紙幣的打算,源於市面上有太多假十元硬幣流通。其實當初設計十元硬幣時,有關當局已經特意採用兩種金屬鑄造,並採多種防偽措施,希望減低假幣出現的風險,但嚴密的設計依然被不法分子偽造,實令有關當局頭痛不已。此外,甚至曾經有人利用一個一元和一個一毫硬幣黏實,造成假硬幣乘搭巴士,被司機識破而被捕。
根據錢幣專家鄭寶鴻先生所講,十元紙幣的變遷,與其他紙幣大致相同,現時我們看到的,是印有精美圖案和高科技防偽技術的十元紙幣,相對於百多年前的鈔票來說,現在版本顯得精美得多。
現時在市面上流通的紙幣,面額為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百元和一千元,但原來在1912年以前,香港的銀行曾印發二十五元紙幣。在收藏市場上,1900年以前由滙豐和渣打銀行發行的二十五元紙幣最值錢,大約價值為四、五十萬一張,而至1912年以前由有利銀行發行的二十五元紙幣亦價值三十萬一張左右。在1864年,由東藩滙理銀行發行的二十五元紙幣被發現有大量偽鈔出現,政府下令有關銀行,要重新設計防偽特徵才能再發行。
在香港歷史上,發行紙幣的銀行總共有八間,較諸現在三間為多。
東藩滙理銀行:為最先發行紙幣的銀行,於1845年發行五元到一百元的紙幣。
有利銀行:於1857年成立,在1859年開始發鈔。
渣打銀行:於1859年成立,在1862年開始發鈔。
阿加喇中國滙理銀行(AGRA):於1862年成立,在1863年開始發鈔。
印度商業銀行:於1863年成立,在1866年發鈔。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865年成立,1867年開始發鈔。1881年將「滙理」改為「滙豐」,變成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之後銀行再將「香港上海」四字除去,變成今時今日的滙豐銀行。
中華滙理銀行:成立於1891年,並同年開始發行紙幣,但在1912年結業。
中國銀行:在1994年開始發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