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香港的電子傳媒,終於在香港人把遼陽工潮差不多忘掉的時候,到了遼陽採訪。其實,從九十年代以來,在中國進一步開放進口下,東北傳統產業地區進行了劇烈經濟結構調整,大批國企工人下崗,沒有其他就業機會;企業拖欠工資和下崗補貼的現象嚴重,工人上訪請願的現象已經不斷發生。
現在的大規模集體上訪和請願的原因和過去的有點不大一樣。因為朱鎔基在三年前誇下海口要完成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今年到位。過去的國企下崗工人,還在企業開辦的再就業中心接受援助的,今年一定要離開,完全切斷和企業的僱傭關係,到社會上領取失業保險金。同時,今年開始,企業在裁員的時候,不再需要提供下崗援助,可直接切斷僱傭關係,被裁員工只能領取社會失業保險金,所以,這兩年發生的集體上訪和勞動爭議,不單是要求發放下崗補貼、離退休金,同時抗議賣斷工齡的不公平對待。
香港的媒體習慣使用香港的僱傭關係的觀點來評價國內勞資關係,認為只要員工取得一定的補償即可;但中國一直採取的是低工資,企業提供起碼保障和福利的辦法,員工依靠企業提供社會保障和福利,一旦離開企業,就失去所有保障,微薄的工資也存不了甚麼錢。
中國現在倉卒進行的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便是嘗試把勞動保障和社會福利從企業制度分隔開來,把原來企業的責任推向社會,由地方統籌的失業保險金來保障失業人員兩年的生活保障,以後還找不到工作的話,便由地方政府負責這些低收入人士的生活。
改革已經進行了十年,問題不斷。例如企業嚴重拖欠養老和失業保險金;地方政府財力有限,保障水平低下和覆蓋面狹窄;失業和低收入居民的醫療問題沒有解決辦法。所以中央政府一直不敢貿然要求所有地方政府改革到位,直到朱鎔基三年前誇下海口,要完成改革,中央急忙要求全國改革今年到位。
諷刺的是,中央政府在去年才挑選遼寧省作為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在中央大力撥款的支持下,遼寧省比全國早半年要求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併軌,企業裁員不需要先安排下崗措施,直接推出社會。
所以,遼陽市的集體上訪不但對改革摑了一記耳光,同時對朱鎔基潑了一臉冷水。假如遼寧省在中央政府大力的財力支持下,也出現嚴重拖欠養老下崗失業補貼的話,其他經濟衰退的下崗失業退休工人在強硬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中,正在面臨甚麼處境呢?
同時,中央政府所謂「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就是對地方官員採取群體上訪事件「曝光」而強硬罷免措施。為保烏紗,地方官員多弄虛作假,隱瞞實況;發生問題後,則監視和壓制工人,防止問題「曝光」,進一步激化勞工與政府的矛盾。
在還沒有找到妥善的社會保障辦法來面對嚴重的下崗失業問題前,入世固然帶來更多對勞工的衝擊。政府不負責任,強行要求改革到位,相信只會加深矛盾,引發更嚴重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