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位高權重,但原來他當年毅然加入政壇,純粹因為家庭背景使然。他最近接受《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Policy)主編納伊姆(MoisesNaim)訪問時坦言,若自己不是內閣資政李光耀的兒子,他也許已成為劍橋大學或哈佛大學的數學家。
現年五十歲、身兼國家財政部長和金融管理局主席的李顯龍同意,在許多家族企業中,擔任總裁的父親都會從小將兒子培養成接班人,因此,這些繼承人從小以為自己是自願繼承父業,沒有意識到還有其他道路可走,直到他們長大之後才明白真相。但他強調,他和父親從政不是「家族生意」。
他說:「如果我不是內閣資政的兒子,也許我會在國外從事其他許多事情。但因為家庭背景關係,如果我留在劍橋或到哈佛大學,成為數學家,我會覺得對不起家人。」
李顯龍是新加坡武裝部隊獎學金及總統獎學金得主,遠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一九七四年更以全級最優異的成績,考獲劍橋大學數學一級榮譽學位。當時劍橋曾挽留他從事數學研究工作,但對於這個叫不少人夢寐以求的邀請,他卻拒絕了,寧願選擇回國效力。
他解釋,生於斯、長於斯,新加坡是培養他和給他機會的地方,所以不能遺棄它。他說:「有些人也許在外國做得很好,但都只能在遠處為新加坡增光,而實際上他們已選擇放棄國家。」
當被問及若不是李光耀兒子的身分,他能否取得今時今日在政府的成就時,李顯龍坦言,在剛開始的時候讓別人知道自己是李光耀的兒子,確實有點幫助,起碼別人很容易便會記得自己是誰。
不過,他亦因此必須在短期內表現出自己的實力,否則他跟父親的關係反過來會變成他事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好像每一次升級,別人就會說:「他能夠升級,是因為他是某人的兒子。」
他相信,若他的父親不是李光耀,他會更容易獲得別人的肯定。少了這層關係,別人就不會拿他父子倆作比較。
李顯龍對自己的能力顯得信心十足,指出若選民都認為他是靠父親才有今日的成就,就不會在他從政十七年裏,在每屆大選都投票支持他。「如果我不是靠實力當選,這不僅對我不利,也會對人民行動黨和政府不利。少了國會議員和人民支持,你就不能成功治理新加坡。」
對於治國方針,李顯龍認為最重要的,是人民有沒有選擇權和表達想法的渠道。他指,從外國人的反應可知道,有關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新加坡已經成為許多外國人喜歡逗留的地方。
新加坡每年有二萬至三萬名移民成為永久居民,國內新生嬰兒卻只有四萬五千名。
李顯龍說:「新加坡是不是一個令人可開心生活的地方?它正是。如果你要確保不會停滯不前或進入死胡同的話,就得確保自己能與時並進,引進一批贏得新一代人尊敬的新人才。」
新加坡《聯合早報》
‧1952年出生
‧1971年加入新加坡空軍
‧取得新加坡武裝部隊獎學金及總統獎學金,負笈英國劍橋大學
‧1974年考獲劍橋大學數學一級榮譽學位
‧1979年負笈美國哈佛大學進修
‧1984年離開空軍投身政壇,當時的軍階是准將
‧1984年當選國會議員,88、91及97年成功連任
‧1986年加入執政人民行動黨中央行政委員會;現任第一助理秘書長
‧1990年獲總理吳作棟委任為副總理,負責經濟、公務員等事務
‧1998年兼任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主席
‧首位妻子在1982年去世,1985年再婚,育有一女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