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參與無國界醫生後勤義務工作的香港人高永賢,今年三十歲,在美國大學畢業以後任職工程師,喜歡研究機械工程理論,喜歡不斷解決新問題,曾在非洲蘇丹協助當地居民建醫院及機場;去年在烏茲別克當義工的時候,他構思了一個研究「機械腳」的計劃書,但他目前在香港大學研究的卻是「機械手」。由腳到手,他的理念始終如一:「任何知識的誕生,背後目的都是為了幫人」。
高永賢小時候已經很喜歡看機械人卡通片,各種各樣的機械人他都喜愛,包括高達。童年迷戀的東西深藏在潛意識裏,縱使去年六個月面對烏茲別克的落後生活,他除了付出耐性及體力替無國界醫生的肺病監控計劃提供後勤支援外,每天晚上及星期日,都埋首研究機械資料:「同我一齊做義工嘅英國醫生老太太,成日忙於替《觀察家報》寫旅遊稿,而我就對住私人手提電腦搵資料,寫我嘅博士研究計劃書。」
在看過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ArtificialIntelligenceLaboratory)及足部實驗室(LegLaboratory)的文獻後,高永賢發現現存機械腳理論五花八門,有研究人類如何優雅地走路的、有研究恐龍如何走路的,以及研究單腳彈跳及空中平衡理論。
終於,他寫下一個希望可以幫助傷殘人士的機械腳博士研究計劃書。「意念係用一對機械腳代替輪椅車輪,而個人依然係坐喺輪椅上,對機械腳可以前後左右郁動,可以上樓梯,可以上斜路。」他希望機械腳協助傷殘人士活動自如,「對於傷殘人士嚟講,我覺得係關乎尊嚴,唔使低人一等,又唔使等人建造啲乜鬼斜路。」
結果,香港大學首先取錄他;之後,科技大學亦對他的計劃書感興趣,向他招手,容許他研究上述機械腳。「當時我已經答應入讀港大,不過港大主力希望發展香港物流業,協助經濟發展,所以我最後變咗研究機械手,主要用途係替物流工人搬運貨物。」
原先的機械腳大計告吹,他並沒有失望。「做乜嘢產品其實唔係好重要,因為嗰啲係比較低層嘅嘢,最緊要係研究理論。如果我學得好全面嘅理論,將來一樣有機會可以做到機械腳。」
高永賢投入大學研究後,覺得生活寫意,並繼續替無國界醫生擔任義工。「可能我係有條怪蟲喺個腦裏面,成日想幫到人,最好可以將服務、生活、賺錢、學術研究所有嘅原動力集合一齊。」離開非洲蘇丹、烏茲別克以後,可以幫助他人的新領域並沒有捨棄高永賢。
記者: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