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高官問責制之下,問責局長的其中一項職責是要掌握民意,面對政黨現時於各個地區「插旗」,問責局長要打着「民意無專利」的旗號,落區爭取支持,未必如想像般順利。有政府高層官員認為,政府必須把從前作為高官搖籃的民政事務專員角色再次強化,在地區組成龐大的宣傳隊,有效協助問責局長推銷政策,與政黨爭一日之長短。 記者:陳廣慧
有高官這樣形容政府現在的處境:「有條條、冇塊塊!」條條,縱向的,政府可接觸的層面,所掌握的情況,只是在條條之上的人物,沒有塊塊,這令特首決心要未來的問責局長,以落區掌握民意為首要職責。
事實上,在問責制推出之前好一段時間,政府也曾多次試過「打民意牌」,但結果並非每次在掌握之內。二千年政府廢除兩個市政局,游說地區支持,大部分區議員在「增加區議會權力」這個夢一般的承諾之下,支持政府殺局方案;結果政府贏了一仗,殺局成為事實,但至今不少區議員即使在夢囈中也埋怨被騙。
至最近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林煥光主理的賭波合法化問題,在十八個區議會中,十個通過議案反對,沒有一個表示支持,政府以十比零大敗,有高官坦言必須向政治現實低頭。
一句政治現實,道出了一直處身於夾縫中的官員,作為公務員的尷尬。
林煥光在處理賭波合法化這個燙手山芋時,對外強調政府沒有立場,極力維持公務員政治中立;但在率領一眾官員,在諮詢期全力推銷,游說區議會支持時,卻只能選擇「勇字當頭」。
林煥光的處境,不少現任高官也曾經歷過。追本尋源,這與政府過去多年棄用與民眾及地區領袖接觸最多的官員──民政事務專員有關。
有民政事務專員形容,七十年代的新界理民官猶如「縣大老爺」,除管理一般地區事務外,地政、規劃等事全部經他「過手」,當時的理民官是高官的搖籃;現在身居要職的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和林煥光,就曾先後出任過沙田的理民官或易名後的政務專員(見表)。
有政府高層官員期望在重整民政事務專員角色後,問責局長落區爭民意可以如虎添翼。在立法會內代表區議會議席的民建聯議員葉國謙,也歡迎政府落區爭取民意,更不介意政府與政黨打民意戰;而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則分析,政黨的公信力較政府強,但政府在資源上較充裕,未來地區戰誰勝誰負仍有待分曉。至於林煥光是否適合升任民政事務局的問責局長,李華明認為林煥光的性格夠誠懇、不浮誇、夠真,除了他以外沒有更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