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經濟增長落後於美國,結構性問題不容抹殺,除個別國家普遍稅率高於美國外,工會勢力強大,雖說可為工人爭取較穩定的工資增長,但負面因素卻是缺乏彈性。
歐洲勞工市場受僵化的勞工條例束縛,以德國為例,工會每年都要與政府在工資增幅上進行談判,通常要擾攘一番才能達致共識,對經濟發展不無影響。
歐元區內部分國家過去4年實際工資增長,在減去通脹因素後幾乎是零,然英美每年卻有接近2%的增長,那麼依賴消費推動GDP增長的歐洲,又如何能在短期內超英趕美?何況性格保守的歐洲人,平均負債率低,儲蓄率又高於美國,與一向喜歡「先使未來錢」的美國人比較,兩者消費力之分別不言而喻。
此外過去兩年,儘管經濟急劇放緩,然英美兩國地產市道卻異常蓬勃,樓價上升所造成紙上富貴之心理因素,促使人們消費也「鬆手」一點,成為阻止經濟再往下陷的重要支柱。反觀歐洲地產市道卻如一潭死水,德國樓價更是下跌,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歐洲整體消費不被美國比下去才怪?
然而歐洲結構改革步伐縱使緩慢,但各國領袖仍鍥而不捨地努力耕耘,值得令人鼓舞的是,法國總統大選前,有候選人提出減稅承諾,已刺激法國3月份消費者開支上升1.2%,是14個月來最大按月升幅;上周德國工會為爭取較大工資增幅與政府談判破裂,工會這次態度強硬,相信政府為息事寧人最終可能屈服。上述兩事若能落實,將對消費市場起刺激作用。美經濟復甦但要拖住高負債率這條尾巴,歐洲卻可輕裝上路,長遠來衡量,投資者會選擇大西洋哪一岸?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