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員 仰止
張徹獲得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乃實至名歸。
他的電影早有不少人談論過,例如其中全男性的陽剛氣。中國傳統中認為性行為可以令男人洩精,損耗內力,所以練武之人是非性化的,在強調武術威力的電影內,女性的「缺席」是必然的。張徹電影中男主角在決戰時脫去上衣,露出一身橫練的肌肉,成為日後李小龍男體崇拜的圖騰。
任何一個通俗文化現象的成功,必然有其當時當地的「共通性」。張徹的《獨臂刀》成為第一部收入過百萬的港產片,王羽在《獨臂刀》內被人斬去手臂後,以各種近於摧殘肉體的極艱苦訓練方法,達到報仇雪恨的目的。張徹要建構一個男性苦苦掙扎成功的神話,而這個神話的底層元素,則來自中國文化、武術。我覺得這是當時在殖民統治下,在生活中掙扎的香港男性的一種國族文化認同,而這種認同在銀幕上是主角最後以死來完結。
七、八十年代成長的我們,自難以想像六十年代很多由國內來港的人民,怎樣在異地掙扎求存,並由此而生的鬱結意識。尤其是自以為肩負家國重擔的男性,一方面要付出勞力養活妻兒,另一方面身為中國人,卻活在洋人統治下的殖民社會。更嚴重的是當時羅湖橋的另一邊是文化革命燒得火紅的年代,活在香港的中國人找不到認同的對象,但又要在殖民地統治下表明中國人的身分,這種矛盾反映在大眾文化方面,便產生了張徹電影內的艱苦英雄。
當時的香港人政治和經濟地位都低下,唯一擁有的便只有體力了,崇拜肌肉的國族認同神話於是便形成了。可惜的是,這種認同任何人都知道不會有結局,面對龐大惡勢力,張徹的電影內「與敵同死」的結局,其實已經是最浪漫、最美好的了。至於有人認為張徹作品主角都是孤獨而最後難逃一死的宿命英雄,故有着存在主義的味道。我以為這是一場誤會。張導演的男主角雖然都是很宿命,但絕不虛無,他們最後一死都是有目的,是一種類乎獻身的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