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華筆記:自詡大帝國美國經濟危哉

麥嘉華筆記:自詡大帝國美國經濟危哉

雖然美股仍未能升破1月高位(以標普500指數計),更有許多大型科技股和電訊股跌穿去年9月的低位,好消息還是有的:現在我們都知道,美國原來是個「帝國」(Empire)。

據美國報刊近日發表的多篇文章說,美國不止是超級大國,更是大帝國,媲美昔日的羅馬帝國和大英帝國。此外,多位美國學者和評論員論稱,自羅馬帝國以來,從未有一個國家能像美國現時那樣,在文化、經濟、科技和軍事上均能凌駕全球。這個真是大好消息,因為我覺得,世人寧可活在具有「軟帝國主義」(SoftImperialism,美國人自己說的)特色的阿美利堅帝國,也不願意被中共或蘇共帝國統治。
不過,美帝主義是否一如他們口中所說的那麼「軟」,卻是另一回事。你只要問問柬埔寨人,當年越戰時,美軍戰機怎樣對他們作地氈式轟炸,就知道美帝主義是「硬」還是「軟」。好了,就假設美國支配全球可以帶來某種程度的世界和平吧,哪又怎麼樣?從好的方向想,世界和平,自然有利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可是對於帝國本身來說就不太好了,不好的是帝國的經濟。
歷史上所有的大帝國,都經歷過以下的事:通脹惡化,然後是利率飛升,最後是貨幣大貶值。當一個國家或文化逐步發展邁向昌盛之時,利率總是逐漸下降的;反之,當利率持續猛升時,這個國家就會走向末落,甚至瓦解。在我們的西方世界,自中世紀以來,利率在大部分時間裏都是向下的,但在二次大戰之後,息口開始迅速冒升。不錯,利率在1981年後趨勢向下,但我幾可肯定的是,美國政府債券息率不會再跌多少,而且很快就會回復上升趨勢。

帝國衰落 歷史總重演
既然有評論員把美國和羅馬帝國相提並論,我們就重溫幾段傷心的貨幣史吧。
羅馬皇帝尼祿(Nero)即位之初,羅馬貨幣是用純金或純銀鑄造的,但後來國庫空虛,尼祿於是降低金幣銀幣的成色。他下令銀幣要攙入大約10%銅,而且要造得輕一些,偷工減料下,新銀幣實際上大約貶值了25%。尼祿以後的羅馬皇帝,幾乎個個仿效此招,到了野蠻人侵入羅馬時,羅馬的所謂銀幣,含銀量僅得0.02%而已!
尼祿把貨幣貶值之際,正是羅馬帝國開始轉弱之時,兩者同時出現,並非偶然。同樣地,1971年尼克遜總統決定美鈔不能再兌換黃金之時,美國的經濟霸權亦同時走到了盡頭。尼克遜此舉,在其後十年帶來高通脹、高利率以及美元崩潰。

金礦股升 預示高通脹
歷史上的另外兩個大帝國,16世紀的西班牙和19世紀的英國,也經歷過貨幣崩潰,甚至有欠債不還的不良紀錄。西班牙王國就至少賴債6次,至於英國的英鎊,各位都見到它在20世紀崩潰——在1915年,1英鎊可兌26瑞士法郎,到了今天,大概只能兌2.5法郎。
各位請記住,隨着時間的過去,所有帝國最終必會面對惡性通脹、利率飛升、貨幣貶值等問題,有時甚至不能履行債務。因此,投資者最好拋棄帝國的資產,轉到其他地方物色投資機會。現在的亞洲股市和金礦股,都是很好的選擇。順帶一提,金礦股是今年首季表現最好的一類股份,而金礦股大升,正正預示高通脹就在前頭。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