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心理健康 宜試日行萬步<br>80%打工仔運動不足

影響心理健康 宜試日行萬步
80%打工仔運動不足

【本報訊】運動有益身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醫管局一項調查發現,近八成「打工仔」運動量不足,他們的心理狀態比有正常運動的人差,包括覺得自己不重要,失去信心等,醫管局醫生指出,在目前的經濟不景下,運動也有助紓緩鬱結及壓力。 記者:簡慧茵

為配合全港大型健康推廣活動「健康創繁榮」,醫院管理局健康資訊天地在過去五個月,以問卷訪問了四千八百多名在職人士的運動情況,平均年齡為四十二點二歲,調查發現只有百分之二十二的受訪者有適量運動,有間中運動或沒有運動的分別佔百分之四十二點九及三十五點一。
調查又發現沒有運動的女性較男性多出八個百分點,而有足夠運動量的六十歲以上人士有百分三十九,但三十五歲以下的只有百分之十八,反映長者較年輕人願意多花時間運動。另外,調查顯示常運動者與運動不足者的工作時間、睡眠時間及每日休息時間均大同小異,顯示生活節奏並不是構成「打工仔」運動與不運動的原因。

「運動係興奮劑」
醫管局健康資訊天地顧問高天才醫生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運動量與心理健康有着微妙關係,因為調查發現運動不足者於整體心理健康方面較常運動者差,前者較後者多兩至六成機會出現負面的心理狀態,例如運動不足者較易感到「覺得自己不重要」、「失去信心」、「覺得沒用」等心態。
運動科學博士許世全教授稱,在醫學上,運動時腦部會增加分泌「安多芬」,可以減少「壓力性荷爾蒙」,令心情較舒泰及開心,「運動係良性嘅麻醉劑同興奮劑,因為做運動時唔會記得工作壓力,唔會記得波士,亦可以忘記屋企嘅問題!」

工作繁忙非藉口
許世全認為一般人常以「繁忙」為由而不運動,但實際上只是藉口,他建議下定決心及配合自己的時間表,以持續運動,又或可每日步行一萬步增加運動量。
他舉例,一個從事文職工作人士,日常生活中每日大約步行五至六千步,只要能每天額外步行二十至三十分鐘,便可做到「健康一萬步」。
昨日約有一百名市民到醫管局參加「健康一萬步,每日做得到」推廣活動,而「健康創繁榮」將繼續公布各類健康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