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濫交缺知識 醫界倡性交教育<br>青少年染性病年近千宗

早熟濫交缺知識 醫界倡性交教育
青少年染性病年近千宗

【本報訊】本港近十年青少年感染性病的數目大幅上升一倍半,由九一年不足四百宗,至二○○○年時感染個案已逼近一千宗,其中俗稱「椰菜花」及梅毒的個案升幅顯著,淋病在九八年後也明顯上升;醫療及福利界人士均指出,這主要與青少年濫交及性知識貧乏有關,故建議推行具體的「性交教育」。 記者:梁洵瑜

衞生署社會衞生科的研究所得,該科在九一年證實感染性病的十三至十九歲青少年,只有三百九十四名,但二○○○年時已增至九百七十六人,增幅為百分之一百四十七,較整體感染性病人數升幅為大。但研究承認八成性病患者是向私家醫生求診,故該數字只反映小部分青少年性病概況。
感染個案以男性的非淋菌尿道炎及女性的非特異性生殖器感染為主;俗稱「椰菜花」的疣個案,則由九一年約九十宗增至二○○○年的一百三十七宗;梅毒也由九一年的三宗升至二十一宗,升幅六倍;而淋病個案由九八年起也錄得顯著升幅。

社會標籤致諱疾忌醫
這項研究認為導致青少年成為傳染性病高危一族,與社會文化及青少年心理轉變息息相關,如早熟及提早有性經驗,逾五成男性和四成女性,在十九歲前已有性經驗;所以建議推行三個原則,即節制性慾、對伴侶忠誠及堅持正確及使用安全套來預防性病。
但醫生及青少年社工均批評,不能依靠現時蜻蜓點水式的性教育改善這個情況。香港政策透視主席邵家臻稱,青少年缺乏安全性行為知識,但卻同時出現早熟、性伴侶多、嫖妓及北上「識女仔」等問題,性病個案上升是必然趨勢;但社會標籤性病為污糟、阿伯及性工作者的疾病,令青少年諱疾忌醫,甚至不敢求助。

性教育服務十分缺乏
他強調,嫖妓的青年會使用安全套,但一些只識了兩、三日「玩感情」的男女均不會使用安全套,他們往往表示「唔怕有病」及「有病都睇得出啦」。即使有小情侶使用安全套,也是用不得其法,甚至把安全套留在女性體內。
他建議推行具體教育性器官、性病、尊重對方及調情等性交教育,避免青少年從傳媒或色情刊物中「學習」。向青少年推廣預防愛滋病教育「披星計劃」的青協外展社工陳偉良表示,青少年濫藥飲酒後,及北上玩樂均容易發生隨意性關係。全港唯一向青少年提供性教育熱線服務的青少年愛滋服務中心總監程翠雲稱,求助電話中不乏擔心濫交後患上愛滋及性病而尋求指導的個案,但她批評現時同類服務十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