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九二年引發中英激烈爭拗的九號貨櫃碼頭事件,最近遭審計署揭發,港府在批地予三大集團時所簽署協議,並無加入條款規定填海工程須使用政府收集的建築廢料,以致政府變相在地價少收以千萬元計。
審計署最新一份調查報告,將於本周提交立法會審議。其中一項調查是關於土木工程署負責的填海工程和策略。據了解,審計署點名批評,在九號貨櫃碼頭計劃,需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動用數百萬立方米的填海物料,相當於政府從建築地盤收集得來的廢料一年總和之多。
但土木工程署一直沒有相關政策,使政府批出填海發展計劃給財團時,合約上無指定財團須使用政府收集的拆建廢料作填海物料。
審計署又指,近年填海計劃受到社會批評,故填海已大幅減少,政府收集的拆建廢料出現嚴重過剩。若當年在九號貨櫃碼頭的批地條件中訂明財團須使用政府的拆建廢料,問題將大為減少。
不過,土木工程署回應審計署指出,政府與財團談判九號貨櫃碼頭的批地協議,土木工程署並無參與,根本不知協議內容。同時,過去本港收集得的拆建廢料,只夠港府填海計劃應用。近年在社會反對下縮減填海計劃,拆建廢料才出現過剩。
註冊結構工程師陳延年指出,估計九號貨櫃碼頭需要大約七百萬立方米物料填海,費用超過一億元,但填海物料最少八至九成必須是海沙和碎花崗石,只有一、兩成可以使用拆建物料。他同意政府應該要求發展商使用拆建物料填海,總好過把拆建物料運往堆填區處理,浪費公帑。
位於青衣的九號貨櫃碼頭計劃,港英政府於九二年以私人協議方式,批出專營權予英資怡和集團的亞洲貨櫃,激起中英長達四年多的爭拗,直至九六年,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才達成協議,由怡和的亞洲貨櫃、李嘉誠轄下和黃集團的國際貨櫃、九龍倉集團的現代貨櫃,平分九號碼頭發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