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重播七十年代家傳戶曉的《獅子山下》,不禁令人緬懷一番,對一眾老饕來說,當年橫行各大酒家、西餐廳的經典小菜,更是回味無窮。位於銅鑼灣的漁港餐廳,最近便乘勢推出多款七十年代最為人熟悉的小菜,當中有些名字古怪,做法特別,單看菜名確實令人摸不着頭腦,想食唔識叫點算好?無問題,今日就讓大廚為大家揀選數款必試之選,再逐款解構其做法和特點,讓你可以先備課,再挑選。
記者:黃婉冰 攝影:陳智良
*鍋燒玉掌鮑魚$168
油炸蟹$58
甩牙骨$38
桂花蝴蝶鱔$28
玫瑰煙䱽魚$78
吱咋嘴$38
紙包雞漁寶涼瓜鬆$38
北菇皇鴨掌$48
鬼馬炒牛肉$38
龍穿鳳翼$48
只看外表,與普通鮑魚毫無分別,深究其烹調方法,就已與別不同。老闆揀選澳洲六頭鮑魚,貪其無污染,將其片薄,加入火腿、老雞、唐排、赤肉等燜七個鐘,令鮑魚味與材料融為一體,鵝掌則另外用汁扣個多小時,將鮑魚鋪面,鮑魚汁埋芡,再用焗爐輕輕一焗,將鮑魚味發揮得更高層次,更覺惹味。
鮑魚最講求厚度和火候,燜完再焗雙重熱力下依然保持軟腍,確考大廚功夫,一碟有六片,兩、三個人食都夠,唔怕爭崩頭。
「今次推出的懷舊小菜,全部以七、八十年代最為人熟悉的名菜,多以清淡、少油,無味精為主,味道較適合現在食客的口味。亦希望藉此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已漸被遺忘的經典小菜。」
已買少見少的油炸蟹,有別於避風塘炒蟹和薑葱蟹,油炸蟹主要食其香口、鮮甜,將生猛的活蟹生劏後,加少許調味料吊味,蘸上炸漿,以適中的火候把蟹件炸至連殼都脆卜卜,佐酒最佳。此菜式於七十年代中,以沙田萬佛寺附近一間酒家做得最為出色。
雖然被炸漿重重包圍,但蟹肉新鮮,其鮮甜嫩滑始終最為突出。蟹身軟骨部分炸得卜卜脆,大可以連肉一併放入口吞落肚,外層脆漿薄而香口,非常惹味。
大魚魚頭和魚皮經醃過後炸到熱辣辣、脆卜卜,碗底墊有娃娃菜(小津白)、金菇菜,滾熱辣招牌魚湯淋在剛炸起的魚頭和魚皮上發出吱吱咋咋聲,菜名由此而來。奶白色魚湯由新鮮海魚、豬骨慢火熬成,清甜老火湯正好給熱氣的炸魚下火,食完魚頭再飲魚湯,不油不膩,備受女士們歡迎。
魚皮與魚頭炸得皮骨同樣脆,非常乾身,不會油淋淋,與滲滿湯的清甜娃娃菜、金菇口感截然不同,魚湯火候夠,味道鮮甜無腥味,亦無薑的辣味,稱為招牌湯絕不為過。
七、八十年代名菜,相傳是清代皇宮御膳,後來輾轉傳入民間的桂花蝴蝶鱔。將鱔拆骨起肉切成片,加入醬料醃過後炸至外表香脆,外形如一隻隻蝴蝶,再以極速加入帶有桂花清香的蜜糖回鑊炒一炒,每塊鱔片都平均地蘸上薄薄一層桂花蜜糖,這道菜最講求大廚的功夫,火候控制好,桂花糖才不會過熱而變燶,影響整個菜的賣相和味道。
鱔片薄得來依然帶有口感,外層的桂花糖透着陣陣特別清香,桂花糖分量剛好,不會過甜搶去鱔肉的鮮味,外香內滑,啖啖肉,老人家或小朋友同樣適合。
由澳門廚王七十年代來港獻技時引入,後來更成為香港各大西餐廳必有的名貴菜式之一。䱽魚選用玫瑰露酒和秘製醬醃過,玫瑰露酒的清香,可以帶出魚肉的鮮味。醃足四小時,放入焗爐煙焗,焗爐底部放有某種特別的材料,令䱽魚有煙熏香之餘亦有香口的效果。
䱽魚雖然不似得龍脷柳般無骨啖啖肉,但勝在食到魚肉的鮮味。䱽魚油分不重,肉質較硬,魚肉滲着清香玫瑰酒味,不濃不淡,味道調校得恰到好處。
選用一字排骨,以甜醋、花雕酒、冰糖煮成豬腳薑汁,另加入紅殼米,令本身黑黝黝的汁水帶點紅色,賣相更佳。用薑醋將排骨用慢火燜個多鐘至入味軟腍,用牙一咬,骨肉分離,所以稱之為甩牙骨,絕非韌得會咬甩牙,有豬腳薑的風味,但無豬腳薑般肥膩,便是這道菜的特色,更適合講究健康的人士。
未食已聞到陣陣豬腳薑的酸香味,但又不會酸得攻鼻,排骨燜得極腍,所有脂肪都燜得入口即化,毫無肥膩感。汁味甜中帶有輕微酸香,很開胃,汁水調校得不太濃稠,是豬腳薑迷的另一個新選擇。
電話:28928656
地址:銅鑼灣告士打道269號地下
座位:80個
營業時間:上午11時至午夜12時
付款方法:只收現金
備註:不設加一服務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