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問責制未足以挽民心

投資縱橫:問責制未足以挽民心

特區政府最近積極籌備推行高官問責制,社會上對問責制之批評不少。批評者指問責制缺乏民選基礎的先天缺陷,但這已是既定事實,責罵問責制有缺陷沒有多大意義,較可取的態度應是討論在現行機制下,如何搞好問責制(因為問責制已事在必行)。
可能有些人不介意領導者獨裁,因獨裁可能提高效率,若有好的成效,人們通常不會有話說。現時特區政府提出推行的高官問責制,未出台已被嚴加鞭撻,很大程度是因為人們對政府的能力信心不足,董特首必須對這點加以改善。問責制之成敗主要決定於市民對政府之信心,而信心之高低則直接與施政成效掛鈎。

振興經濟可復信心
現時香港經濟低迷,失業率迭創新高,市民對政府不滿是可以理解,要挽回公眾對政府的信心,解決經濟困局是首務,這包括兩個要點:一是經濟復甦,因經濟復甦失業率自然下降,人心不滿自然減少;二是搞活樓市,樓價乏上升前景,投資者自然卻步,樓價不升,亦無法解救負資產一族,衍生不少破產與自殺等社會問題。
格林斯潘日前在國會演說時表示,聯儲局任務是維持(信貸)供應。其實聯儲局首要任務是控制通脹,格老何出此言呢?道理簡單不過,在經濟陷入衰退及通縮時,有甚麼比維持充足信貸更重要呢?在經濟差的情況下維持寬鬆的貨幣供應,任誰都曉得會有一定害處,但在兩害取其輕的情況下,格老連續減息11次。特首對於推動經濟復甦及振興樓市畏首畏尾,政策搖擺。希望特首認清問題,模仿「格老式」的處事手法,不要再猶豫不決。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