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伯伯的所謂高官問責制,橫看豎看都似是外國企業數年一次的慣例,參照來自顧問專家的所謂管理學理論,數年一度的架構重組(re-organization),把過往的政策局打散,像砌積木般再組合起來!
不是嗎?還記得資訊科技及廣播局的源起,數年前,政府眼見資訊科技及廣播行業發展迅速,所謂的資訊基建漸趨成熟,涉及的政策也日漸專門,急需要專門的政策部門處理,而且歐美等地政府早已行先一步,設立專責政策部門協助行業發展。有見及此,港府於98年4月開設新政策局──資訊科技及廣播局,滙合經濟局、文康廣播局和庫務局等與資訊科技有關的工作範疇,並由當時官運亨通的鄺其志出任第一任局長。
那會想到,這個在董伯伯第一任內應運而生的資訊科技及廣播局,也在董伯伯第一任完結前3個月宣布結束。據報道,董伯伯的所謂高官問責制,資訊科技及廣播局與經濟局兩個局,將會合併成為經濟發展局,並由所謂的問責部門統領。一會兒分拆,一會兒又合併,究竟為了甚麼呢?當初又何必搞分拆呢?
要知道,將來再沒有專注資訊科技和電訊等行業發展的政策局,改為一個籠統地稱為經濟發展的政策局負責有關政策事宜,對資訊業的政策發展或多或少會有影響。不知誰人會當這個部長呢?看來這位部長還不是趕時髦,主力搞財爺的四大主催行業──物流、金融、旅遊和工商業支援服務嗎?
回歸後,一個好大喜功的董伯伯,已經差不多搞垮香港,未來,多14個好大喜功的部長還得了?14個大有為的所謂問責局長,定必新官上任三把火,多多動作,多做一些容易供人看到的功績,細水長流的長遠發展則懶得理會,反正5年後誰人當特首也是未知之數,自己會否連任,更是遙不可及,何必自討苦吃!
其實,設立制度令高官為自己工作負責,實屬大大的德政。可惜,董伯伯為了鞏固自身權力,讓自己未來5年好過一點,搞了這個高官問責制,高官既毋須向公眾負責,也不是由專職公務員擔任,而是由董伯伯的friend及fans分豬肉!無論是香港市民,還是資訊科技界人士,看見這環境也應同聲一哭!
侯聯貴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