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積金局截至去年底的統計顯示,各類強積金計劃的總資產值中,保本及保證基金佔了3成多,足見保守型投資產品仍有一定捧場客。然而,不少打工仔對所選的保本、保證基金,認識不多,滿以為既叫做保本、保證,就一定不會蝕,事實並不然。
打工仔要知道,即使選了「保本」基金,也並非百分百保本;又或選了「保證」基金,亦須符合其「鎖定期」,所以調配組合前應問清楚。事實上,強積金中的保本基金,並不提供任何本金「保證」,只屬於低風險的投資工具,但仍有可能出現虧蝕。
滙豐保險集團(亞太)有限公司行政總裁蔡中虎指出:「保本基金主要投資在商業票據及定息債券,技術上應不會出現虧蝕。然而,如果發行票據的公司不幸倒閉,投資者便有可能虧損。」此外,息率急劇暴升,亦有可能出現虧蝕,不過可能性極微,97年的金融風暴可說是一例。
至於保證基金,雖然名字與保本基金相似,但有關保障及附帶條件,兩者不盡相同。
法例規定,每個強積金計劃必須設有保本基金,保證基金則由有關機構自願性提供。
此外,保證基金的投資屬於「保險型」,由保險公司或銀行提供一個投資回報保證,保本基金則不會提供。
例如個別保證基金會提供本金保證,這如同現時市場上提供100%本金保證、命名為保本或保證的基金。
亦有些保證基金,設定一個保證回報,不過,「世上並無免費午餐」,這類基金多附帶約束性的條款或是鎖定期,投資者不能中途轉換基金,否則不能享有保證。
更有個別保證基金於一段時間後不會續「保」,變成無保證的基金繼續運作。
蔡中虎表示:「保證基金如何運作,每間公司各有規例,限制亦有所不同。以滙豐的保證基金為例,每年我們會知會參與者有關保證回報,如今年我們提供5%保證回報,投資者退休或轉工時定可取得。但若基於投資理由,中途轉換基金組合,便會失去這個保證。」
此外,若基金的實質回報高於保證回報,並非所有基金均給予投資者較高之利潤。由此可見,保證基金種類繁多,各有不同的規限條款,選擇前宜先向強積金中介人查明清楚。
若自問經不起「風浪」,除保本及保證基金外,打工仔還可考慮選擇「貨幣市場基金」。某程度上,貨幣市場基金與保本及保證基金甚為相似,同是保守型的投資工具,投資回報只求與銀行存款利率相若。(詳見表)
有基金界人士認為,貨幣市場基金的吸引力,相比保本及保證基金吸引,原因是部分貨幣市場基金並不收取「入場費」及贖回費,更不像保證基金般收取保證費用。
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強積金計劃都提供貨幣市場基金,原因可能是,站在基金公司的立場,若投資者長期把資金停泊在貨幣基金,便難以從中取利。
記者:袁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