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中東局勢不穩、油價上升、本土消費升幅放緩、企業盈利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響,美股近期偏軟,上周一(4月15日)更幾乎跌穿一萬點支持。
基本因素方面,美國公司陸續公布的第一季業績好壞參半,通用電氣(GE)和花旗銀行因盈利不佳而遭拋售,連IBM也要破天荒地發出盈利警告,但通用汽車(GM)和強生(Johnson&Johnson)的業績則勝預期,支持大市回升。美國3月份消費物價指數升0.3%,其中核心指數僅微升0.1%,反映通脹壓力不大。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在國會發言時亦表示,目前經濟復甦的情況仍不顯著,暗示短期內無加息必要。現在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美國5、6月份不會加息,8月份加息的可能性也降低了。
科技股的表現,令人又愛又恨,納斯達克指數在去年曾三起三落,每次從低位反彈的幅度都逾20%,但卻持續處於2,000點之下,科技股的復甦似乎仍未成氣候。不過,在經過前年大跌39%、去年再跌21%之後,納指今年回升的機會也增加了。
在投資氣氛不佳之下,一般人可能低估了科技股在經濟復甦過程中的潛質。有分析認為今年美國科技股的盈利平均可回升38%,與去年下跌62%相比,前景已大為改善。以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為例,今年第1季撇除與收購有關的開支,純利為10億美元,只比去年同期低9%,反映電腦業的低潮快將過去。不過要注意的是,低潮過去不一定表示高潮會再來。去年矽谷150家大公司的營業額下降了550億美元,是16年來第一次回落;總虧損則高達898億美元,超過之前8年純利的總和!重病初愈,大家不應期望科技股有十分出色的表現。
有關科技股的投資,最近有美國雜誌訪問太陽電腦(SunMicrosystems)創辦人麥尼利(ScottMcNealy)的內容值得參考。太陽目前股價為8美元,兩年前的高位是64美元,相等於該公司營業額的10倍。麥氏指出,如果投資者在高位入了貨而希望10年回本的話,公司就要將10年內的營業額收入全數作為股息派發,這種以市「營」率(Price/SalesRatio)來分析股價的方法,明顯是荒謬的。作為公司領導人,麥氏不論叫人出售或買入太陽股份都可能惹禍,因此他當時選擇了保持緘默。
當然,這個世界上老實人是少數,聖人更絕無僅有,更多的公司高層選擇了渾水摸魚,紛紛將沒有具體業務、沒有實際盈利的殼股、網股分拆上市,終於造成科網股泡沫爆破的悲劇。有此前車之鑑,投資者豈能不小心? 姚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