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市場上的認股證五花八門,投資者要作出明智之選,實非易事,必須累積一定時間和經驗。在選擇過程中,先要考慮的因素是甚麼?據經驗所得,投資者一般會以成交量及買賣熱鬧情況,作為分析和選擇認股證的首要指標。對於一些低成交,甚或沒有成交的股證,他們通常會避之則吉。
道理跟外出用膳選擇食店一樣。一些客似雲來,門外經常有人排長龍等位的著名食店,通常會令人聯想到是品質及服務的保證──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輪候時間的長短,與餐廳的水準有着密切的關係。雖然他們可能不大喜愛食店的菜式,心態上卻不甘後人,深信這麼多人候坐,必定有其吸引之處。然而,這些食店可能因未能應付如此大量的需求,反而水準難保,直接影響食客再次光顧的機會。
至於一些門堪羅雀的食店,縱有不俗的水準,價錢又合理,奈何仍難吸引一般食客光顧。消費者普遍認為,一間沒有「人氣」的餐廳,定必是在食物水準、衞生等地方出現問題,還是不試為妙。身為這些食店的老闆,心中必定不是味兒。他們未必有能力在宣傳上大灑金錢,只有努力做好本分,期望有日被人賞識。然而,有經驗的食家,通常會避開一些「熱門」名店,轉而發掘一些未被留意但水準不俗的食肆。終有一日,這類食店會廣為人知。
同樣,在認股證市場,投資者一直喜愛「跟風」,只肯沾手一些高成交的股證,以為成交金額大的認股證,便是流通量高的保證。另一原因可能是現時市場實在有太多選擇,投資者不知如何取捨,在沒有足夠時間分析比較下,心理上覺得跟入一些高成交的股證總不會大錯。因此,縱然市場可供買賣的股證眾多,活躍的卻只集中在少數高成交量的股證,而一些條件吸引的股證,始終乏人問津。
其實,傳統智慧告訴我們,當所有人一窩蜂地追入某些高成交金額的認股證,那可能已不再是最佳選擇。隨着發行的認股證大幅增加,加上市場的透明度大大提高,有經驗的投資者,理應把握機會嘗試在市場發掘一些被埋藏的寶藏。在「有效市場」定律下,這些寶藏最終會被發現,並調整至合理水平。正如一些不見經傳的餐廳,一旦被廣泛報道後,食客便會大幅上升。
雷裕武 麥格理股票衍生工具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