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入世後保險業將在2至3年內,全面開放予外資,面對競爭壓力,中銀國際研究公司執行董事兼金融行業主管駱志恒相信,未來數年大部分內地壽險公司都會上市集資,但由於中國證監會對新公司上市的市盈率,規限在約20倍以下水平,而壽險公司保費收益愈高,早期盈利紀錄增長愈慢,因此影響其集資額,故他預期這些公司會以香港為主要上市考慮地。
市場一直流傳中國第2大壽險公司平安保險,有興趣來港上市,並再度引入策略性投資者。現時高盛及摩根士丹利各持有平安保險約7%權益,兩者均是透過類似閉端基金形式擁有。去年度平安保險的新增保費增幅逾30%。
駱志恒指出,國內保險公司面對數個難題。首先,具國際資格的精算師嚴重不足,此舉導致內地保險公司因保單回報評估失準,造成負息差問題的困擾,引入策略性投資者,有助國內保險公司吸收入才,同時藉此吸收海外基金管理的經驗,以配合退休金社會保障的發展。現時外資保險公司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低於2%。他估計,10年後外資公司的佔有率會增至25%,20年內可望升至40%、50%。
另外,中銀國際研究董事總經理何綽越相信,內地可能會在「十六大」舉行後,推出一系列「鍊接式」金融改革方案。他希望方案能全局考慮,並分階段貫徹推行,而非「斬件式」出台,方案範圍不僅應包括銀行改革、國有股減持及跨境股票投資,如中國預託證券CDR及認可當地專業投資機構QDII,認可海外專業投資機構QFII亦不宜延遲。他又透露中銀國際要爭取在今年內,達致18%的股本回報率目標。
負責銷售部的中銀國際證券及期貨公司董事總經理麥兆岐表示,該公司在本港證券零售市場一直佔領導地位,今年要加速拓展機構投資者市場,目標是3年內增加至佔港交所總成交量6%。